全球新能源汽车追访 美韩政策推动电动汽车发展
美国街头正在充电的电动汽车
美国:电动车“逆袭”未来汽车
在政府的高额补贴和大量政策刺激下,原先被燃油车淘汰的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上演了一场“复仇记”。
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汽车市场总销量超过14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约3%,总销量达47.7万辆,比上一年度增长5.6%。在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大增23%,至16.8万辆。
Bloomberg(彭博)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40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达到4100万辆,占新轻型车销量的35%。
电动汽车上演“复仇记”
从诞生时间上看,比内燃机汽车提早诞生约半个世纪的电动汽车,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汽车圈“老前辈”。不过,这个“老前辈”当时只能以干电池提供电力,能跑的距离也只有一小段,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19世纪下半叶,蓄电池技术的发展让美国电动汽车业迎来最早的荣光,电动汽车开始在欧美应用广泛,一度比燃油车更为流行。
没有难闻的汽油味、没有噪音、没有发动机的震动、没有蒸汽车漫长的预热时间、驾驶操作更加简单、价格相对低廉,这些特点让电动汽车在20世纪初期的早期汽车市场颇受青睐,并和蒸汽车和内燃机车一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1900年,美国销售4200辆汽车中38%是电动汽车,22%是内燃机汽车,40%是蒸汽机汽车。
然而,随着美国德州石油开采和内燃机技术的提高,电动汽车渐渐失去了优势。内燃机驱动车一举“占领”了汽车市场,电动汽车开始销声匿迹。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动汽车已基本被燃油车淘汰。
随后几十年,随着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和空气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上演了一场“复仇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重新关注电动汽车。
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指标,销量数据不仅反映了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也直观地显示出消费者对某类车型的偏爱。
根据中国产业范畴界定,混合动力汽车并不属于新能源汽车,但有趣的是,混合动力汽车却是美国新能源市场销量最高的类别,约占总销量的67%。相比容易引发续航里程焦虑的纯电动车型,以及售价相对更高的插电混动车型,混动车型性价比更高。
混合动力在美国耕耘多年,丰田、福特等日美车系最具市场竞争优势。其中,丰田市场占比最高达55.42%;福特位居其次,占19.24%。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美国市场也颇受青睐。日本普锐斯Prime与主场作战的雪佛兰沃蓝达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不相上下。
而在纯电动汽车市场,则被特斯拉公司的主力车型Model S、Model X、Bolt EV和LEAF所占据。统计数据显示,这四款车型的销量占整个纯电动汽车市场销量的80%以上。其中,高续驶里程的电动SUV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是在经历车门风波和座椅问题后,Model X保持热销的原因。
而去年进入美国市场的Model 3电动汽车,每辆的起步价为3.5万美元,被称为特斯拉最实惠的车型。特斯拉公司对这一车型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借助它为特斯拉减少亏损,并投资未来汽车。
不过,业界最为关注的是,Model 3能否快速上量。此前,这款车因产能不足已多次推迟产量目标。近日,特斯拉公司宣称,周产量已达2000辆。据悉,特斯拉第二季度的生产目标是每周5000辆Model 3电动汽车,而这原本是该公司为2017年末制定的目标。
“逆袭”靠技术但瓶颈仍在
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在美国市场“逆袭”,电池成本下降和充电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电池成本下降是先决条件。去年,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为每千瓦时350美元,而自2010年以来,锂离子电池成本已经下降了65%。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指出,自2008年以来,电池成本下降了约四倍,电池的能量密度则增加了五倍。Bloomberg的分析师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将远低于每千瓦时120美元。随着技术进一步改进,电池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对电动汽车来说,充电是使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截至2018年1月,美国共建设了近2万个充电桩和超过5万个充电插座。
而明星效应是美国新能源车型发展的又一原因。在油价不能成为触动普通人购买新能源车型的因素时,公众人物的选择让购买、使用新能源车型有了明星效应,使其成为了一股潮流。
此外,特斯拉等明星企业的推广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斯拉的市场战略无疑是正确的,2008年先推出试水的跑车Roster,2012年推出成熟的量产高端车Model S,2015年推出Model X,然后在2016年3月推出亲民的Model 3,也就是先用高端车锻炼自己的能力,占有市场势能,又不过分惊扰竞争对手,等到技术能力成熟了,则迅速推出大众车型抢占市场。
当然,不只是特斯拉,上世纪90年代后,各主要汽车生产厂商开始在电动车领域投入资金和技术,成为推动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过,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仍面临充电桩成本高、充电时间长等问题。由于长期亏损难以普及,而充电服务费对运营商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亏损成了整个充电桩行业的“常态”。
对此,特斯拉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建设尽量多的快速充电站——“超级充电站”(Supercharging)。“超级充电站”快速便捷,半小时充电即可行驶270公里,是家庭充电桩效率的10倍。
虽然这项服务令人称道,然而高昂的成本却令大多数美国人“望而却步”。据了解,每一个“超级充电站”的建造成本不仅超过了10万美元,而且还需要一块面积为2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的基础设施用地。
这种情况下,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就成了电动车能否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随着各大厂商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发力度的加大,以及第三方充电桩市场的激烈竞争,这项技术也已经有了成功应用。
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汽车制造商都已意识到汽车产业的智能化、新能源化趋势,加大了在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投入。比如,福特今年在北美车展期间宣布计划投入110亿美元投资开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宝马公司宣布,到2025年将推出总计25款电动车;奔驰则计划到2022年,实现全车系都拥有电动化版本。
此外,日本厂商也在通过混动技术和提高内燃机燃效,快速提高燃油汽车的经济性。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