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降价将成新常态 自主品牌逆袭的机会来了?(2)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讲,过去政府是以税收为导向的,企业贡献的GDP越多自然越受青睐,因此合资车企往往会受到政府的欢迎,政策也相应地会往合资方向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讲,过去政府是以税收为导向的,企业贡献的GDP越多自然越受青睐,因此合资车企往往会受到政府的欢迎,政策也相应地会往合资方向倾斜,鼓励他们“做大”。“做大”可以指产能增大提振销量,也可以指价格增高提升市值,也可以指推出全系车型抢占细分市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中国政府对车辆没有太多的硬性规定,同时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要求也比较低。传统汽车技术已经进入低速发展阶段,比如发动机技术、安全技术、制动技术等,目前的创新速度都非常缓慢。传统汽车技术同质化已经比较明显了,不同品牌之间也许只有车壳是不同的,其他都大同小异。

      夏树说:“技术上的同质化挤压了溢价空间。特别是全球一体化进程提速之后,经济型轿车的同质化问题高度体现,丝毫没有溢价空间,这也是轿车市场长期惨淡的症结所在。”

      最后,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汽车产能已经过剩,消费者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了。之前需求旺盛的时候,消费者在4S店只有加价才能提到车。但是现在消费者越发理性,而且国家也开始打击垄断,加上品牌溢价在中国并没有发展空间,因此降价已成为大多数车企提振销量的不二法门。

      这也折射出自主品牌和外资品牌之间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两年前,合资品牌攻势凌厉,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快速下降。但如今自主品牌,尤其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已经到了升级换代的时代。这两年长安、广汽、吉利、奇瑞和比亚迪都在发力,新产品的含金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自主品牌新技术、新产品逐步扩容,整个自主品牌在市场的占比将发生较大变化。从今年开始,自主品牌开始不断攀升,例如吉利、广汽始无前例地推出了B级车博瑞、传祺GA6。自主品牌SUV的增长,也是一个很好的“侧面突袭”的例子,他们利用自身的价格优势填补了15万元以下的SUV市场。比起15万元以下的合资品牌轿车,车主更多趋向于外形大气的自主品牌SUV。除了高大上的外观以外,部分自主品牌SUV内含丰富的配置。与此同时,在后期养护或维修方面的成本低,这样的高性价比进一步满足了部分家庭的需求,也提升了自主品牌的口碑。

      合资品牌降价是一个信号,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对决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