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车企扎堆新能源车 但新能源本身真是风口吗?(2)
至于国内互联网车企,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基本思路都是逆向特斯拉!只不过会在某些工艺上做优化和改进,以显示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比如轻量化。
特斯拉Model S整备重量2.1吨,仅电池Pack就有0.9吨,因此车身的轻量化对续驶里程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国内互联网新势力的“创新”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未经论证就在汽车结构件(注意不是覆盖件和装饰件)上随意使用轻量化设计的情况很普遍,由于车辆都没量产,安全性也无从考证;
还有些互联网团队将电池Pack直接安置在汽车底盘上,最大限度的为车身减重,这种结构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都大成疑问。
之所以如此,当然与新能源车的补贴密切相关。
去年12月四部委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虽然大幅削减了补贴,
但续驶里程在100-15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仍有2万元,150-250公里的有3.6万元,超过250公里是4.4万元,对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于120Wh/kg的按1.1倍给予补贴。
相对于提升能量密度,轻量化当然是增加续驶的最经济策略。
基本玩法都是参照特斯拉
安全方面,特斯拉的经验表明高效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可以控制三元锂的风险,特斯拉此前的事故如2013年10月、11月在墨西哥、西雅图和田纳西的火灾多是硬物刺穿电池组所致,此后底盘防护已得到加强。在最重要的热管理上,特斯拉也相对成熟。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快充技术正成为消费创新的竞争热点,此前以色列创业公司StoreDot研发的快充技术,号称充电5分钟行驶480公里,不过考虑到动力电池严苛的安全标准,类似技术的应用要比手机慎重得多,因此现阶段互联网车企的差异化主要是在电池本身。
松下18650电芯容量可以做到3.5ah,高端4.0也能小规模量产,三星SDI和LG Chem的电芯也有3.5ah的水平,而从中低端数码电芯转型的国产电池,一般只能做到2.9ah。为了控制成本,特斯拉现阶段用的也是3.1ah容量的松下电芯。
所以理论上说,如果你不在乎成本,也不考虑整车性价比,做出能量密度高于特斯拉的电池Pack并不难,这也是众多PPT车企动辄叫板特斯拉的底气所在。当然,特斯拉Gigafactory已经与松下在合作21700电池。
在动力电池领域真正厉害的其实是松下。
原本不做电池的松下当年收购三洋时,分拆了所有家电业务,把电视给了长虹,冰洗和东南亚白电业务交给海尔,从台湾三洋撤资,却独具慧眼的留下了最有价值的锂电池、镍氢电池和汽车电子业务。
如今的三洋寂然无闻,而松下却一跃而为动力电池领域的巨擘,成了创新达人Elon Musk的座上宾,可看出松下资本策略的高瞻远瞩。
当然如果你有幸在中国互联网造车圈子里跑一遍,也会见证许多“奇迹”,基本玩法是参照特斯拉的电池包,在某款国产车的平台上做逆向工程的二次开发。
但会注意爆款卖点的重新包装。
比如续航里程相当甚至超过特斯拉,整备质量却要轻三分之一的神车;
有电池模组密集排列、不留任何缓冲和溃缩空间的轻量化神车;
有跳过ET(工程试制)和PT(生产调试)阶段,也不做油泥模型就立马冻结设计,进入SOP(小规模量产)阶段的神车;
某些互联网车企已然发展出一套标准的“创新流程”:
先在电脑上集众家豪车之长做出吸睛的外观和内饰设计(或者干脆请欧洲设计公司代劳),鹰翼门、对开门,嵌入式车把手,能用的创意全用上,车里的屏幕则是多多益善(我见过在副驾位置安装7寸屏的方案,不知道安全气囊是怎么解决的)。
然后由国外知名公司给出工程方案,并试制可动样车。
三电系统方面常见的是国产比克电池+精进电机(高端方案是松下电池+西门子电机)的经典组合,电池Pack再找成熟的供应商封装,当然BMS还是要自己动手。
最近一个时期,国内互联网车企都在高调筹建生产基地,却都小心停留在可动样车阶段止步不前,其实是在坐等风口成熟的大笔资金。
新能源车对传统汽车产业链的依赖有所降低,整体结构相对简单,更加模块化,也更利于应用新技术,这让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团队都看到机会。
但新能源本身真是风口吗?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新能源车的门槛不在政策、产业、技术和资本层面,而取决于用户消费心理的成熟。
首先,用户真的关心一辆车的动力来源吗?
一个人可能是环保份子,也可能是尝鲜主义者,但形成购买行为只会基于成本和便利性,有条件安装充电桩的用户才会享受到电动车低维护成本下的便利性,而当成本和便利性互斥时,用户只会倾向传统的汽油车。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