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存诸多挑战 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公布最新研究进展(2)
3.3、负极材料
与正极相比,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负极存在更多不确定性。如图5(a),负极分为嵌入式负极(石墨)、合金负极(Si、In、Sn)、金属锂负极和无负极等四种。其中硅基负极和锂金属负极(包括无负极)具有超高比容量,是具有前景的技术路线。然而,如图5(b)所示,高容量负极面临着几个挑战,包括大体积膨胀、硫化物电解质的不稳定界面和锂枝晶生长。尽管存在困难和挑战,近几年涌现不少负极创新方案,如图5(c)-(g)所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负极的解决方案有望得到突破。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Si和Li金属负极的稳定性,并实现长循环寿命(>1000次循环)的硫化物ASSB,仍然需要深入了解负极失效机制和提高性能的实用策略。
图5 硫化物基ASSB高比容负极存在的问题及最新进展。(a)代表性负极材料;(b)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高容量负极的主要挑战,包括大体积膨胀、不稳定的界面和锂枝晶生长;(c) 纳米硅复合负极;(d) 高负载纯μSi负极; (e) 石墨-硫化物电解质3D框架的无锂负极;(f)采用原位制备的LiH2PO4保护层的锂金属负极;(g)Ag–C复合负极。
4、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界面问题和解决措施
界面问题会导致活性材料|固态电解质界面缓慢的动力学,阻碍电荷传输。因此,揭示复杂界面问题的本质,设计具有快速电荷转移动力学的稳定界面,对于优化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功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至关重要。本节将讨论界面问题的物理化学特性,并介绍提高界面稳定性的解决方案。
4.1、空间电荷层
空间电荷层通常形成在氧化物正极|硫化物电解质界面,如图6所示。在化学势差的驱动下,Li+从硫化物SE迁移到氧化物正极,在SE侧形成Li+耗尽层,增加界面阻抗。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电荷层的形成机理、微观表征和计算模拟。在电池老化衰减过程中,空间电荷层界面化学和结构也更加复杂,目前仍缺乏模拟空间电荷层形成和演化的通用模型。
为了减轻空间电荷层效应,目前最常用的是在电极和电解质层之间引入缓冲层,如图6(e)所示。此外由于空间电荷层受电场影响,内置电场和电化学势耦合策略可用于抑制空间电荷层,如图6(f)所示。总体来看,界面缓冲层可以抑制空间电荷层的生成和演化,然而缓冲层材料和厚度对空间电荷层的影响尚不清楚,仍需要对空间电荷层的机理和缓冲层设计进行进一步研究。
图6 正极(CA)|SE界面空间电荷层的演化及解决方案。(a)-(d)充电过程中SCL的形成和演变示意图;(e)包覆层减轻SCL效应的说明;(f)内置电场和化学势耦合策略,以减轻SCL。
4.2、界面副反应
通过DFT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学术界已观察并验证了CA|SE、AN|SE界面副反应的存在。由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电化学窗口较窄,容易在正极界面被氧化,在负极界面被还原,生成离子电导率低的中间层,增加界面阻抗,并产生SO2等气体。此外,在负极侧形成具有混合离子和电子导电性的界面时,会在循环过程中使SE持续分解,导致电池容量和功率性能快速退化。
图7 电极和硫化物SE之间界面反应。(a)在CA|SE和AN|SE界面处的电化学副反应示意图;(b)界面表征以及Co、P和S元素在LiCoO2|Li2S–P2S5界面上的相互扩散;(c)Li金属与SE之间存在三种类型的界面:1) 化学稳定界面;2) 离子导电和电子绝缘界面;3) 混合离子和电子导电的不稳定界面。
目前学术界已提出部分策略抑制界面副反应。如图8,正极侧的主要解决方案为界面包覆。理想的包覆层应与正极和电解质具有化学、电化学稳定性,离子导电且电子绝缘,机械稳定性,且能实现薄且均匀的包覆。
图8 抑制界面副反应的界面工程。(a) 正极表面包覆层示意图及要求;(b)LiNbO3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正极;(c) 在单晶LiNi0.6Co0.2Mn0.2O2(SNCM)正极上形成具有Li1.4Al0.4Ti1.6(PO4)3(LATP)和环化聚丙烯腈(cPAN)的混合涂层;(d) 制备具有超薄硫化物表面层(~2nm)的LiNi0.88Co0.09Mn0.03O2正极的硫化策略。
对于负极侧,界面缓冲层是抑制界面副反应的主要措施。此外,寻找合适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也是有效的方案。然而,目前负极侧界面副反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锂金属负极,Li嵌入式或合金负极(如石墨和Si基负极)中界面副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的解决方案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