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容易关口难 鲶鱼成蚂蚁:新能源资质核准恐生变

“暂停”是要暂停多久?申报出去的项目还能否顺利落地?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一旦新能源资质核准窗口关闭,那么除了现有的15家企业,其他无论是蔚来、威马这样的“后来者”、还是乐视那种“野蛮人”,他们所有的梦想恐将成为一纸空谈。

开口容易关口难 鲶鱼成蚂蚁:新能源资质核准恐生变

近日,有传言声称“发改委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发放”,虽然此事暂未得到有关方面的证实,但不少新能源行业人士都对此表示出了担忧。在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发展突飞猛进,“跃进”的同时自然避免不了“混乱”。

“暂停”是要暂停多久?申报出去的项目还能否顺利落地?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一旦新能源资质核准窗口关闭,那么除了现有的15家企业,其他无论是蔚来、威马这样的“后来者”、还是乐视那种“野蛮人”,他们所有的梦想恐将成为一纸空谈。

人心惶惶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新能源企业高管向《汽车公社》记者表示:“可能会收紧,审查更严格、审批时间会更长,但在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大背景下,2020年前可能不会中止审批与资质牌照发放,但愿如此吧。”

末尾,这名高管加上了一个双手合十的表情,从这里也能看出“新能源”车企们内心的担忧和恐惧,他们能做的也许只有听天由命了。

由于上述人士所在企业尚未在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上立项,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更是无从谈起。一旦国家把门关上,前期的巨大投入意味着要付诸东流,而后续的融资更是举步维艰,这一传闻不得不让他们忧心忡忡。据其透露:“这事不是空穴来风,之前便有老专家不满发改委工信部审核不严,快速发放牌照,给中央提了意见。”

的确,进入2017年以来,新能源“牌照”发放便突然加快了脚步,单是一月份就发了3家,这让不少业内人士都产生国家要加大开放新能源产业的错觉。与2016年的7张牌照相比,2017年仅过去5个月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审核情况已经超越了去年全年。

开口容易关口难 鲶鱼成蚂蚁:新能源资质核准恐生变

然而这些获得“新能源牌照”的企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大型传统燃油汽车旗下的新能源公司,如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有新兴的互联网车企,如云度汽车;甚至几家被市场边缘化专注于低速电动车(无法上牌上路)的企业都通过了审核。这样的审核逻辑让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都摸不着头脑,只管给发改委交材料就行了。

有行业人士分析,起初国家放开生产资质的审批,其目的或是希望放几条鲶鱼进来,搅动市场,毕竟新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大计,让这些企业充分竞争,最后优胜劣汰一批,留下精英。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曾向媒体表示:“‘27号文’管理性的规定需要申请资质的企业严格遵守,目前来看国家审批部门对资质发放态度比较宽松,鼓励企业进入该领域。”

照发改委当前的发放速度,新能源汽车公司很快就会超过传统燃油汽车公司了。再进一步的沟通中,该知情人士还告诉记者:“现在是十几家拿了牌照,这些都是外界能看到的,发改委手里等着审核的项目不下20个,我们最近也开始对几家新能源企业调研。”目前来看,企业只要满足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签发的2015年第27号令《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俗称27号文)的要求,获取资质可能性就非常大。

开口容易关口难 鲶鱼成蚂蚁:新能源资质核准恐生变

一点猜想

虽然此传言尚未尘埃落定,但在绝大多数媒体的眼中,“暂停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审核”都被归咎到了产能问题上,而事实究竟又是怎样呢?在此《汽车公社》记者提出了几点猜想。

核算一下15家获牌企业的产能规划,北汽新能源7万辆、长江汽车5万辆、前途汽车5万辆、奇瑞新能源8.5万辆、江苏敏安5万辆、万向新能源5万辆、江铃新能源5万辆、金康新能源5万辆、国能新能源5万辆、云度新能源6.5万辆、兰州知豆4万辆、河南速达10万辆、浙江合众5万辆、陆地方舟5万辆、江淮大众36万辆。

所有车企加起来的总体产能也不过117万辆,而根据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来看,到2020年新能源车产销要达到200万辆,“理想”与“现实”之间可能还隔了十几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而且规划的200万辆与届时汽车消费市场近3000万辆的体量也相去甚远,现在谈产能问题或许为时过早,如果要限制产能,2020年窗口一关也便万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