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容易关口难 鲶鱼成蚂蚁:新能源资质核准恐生变(2)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发改委如此快速地发放牌照,背后的“利益既失者”可能只有一个人——财政部。
根据统计,2014年国内22家上市车企享受到总计73.61亿元的政府“补贴大餐”,2015年进一步攀升到118.23亿元,在2016年这个数字则进一步膨胀到120亿元开外。而还不包括一些没有上市的新能源车企,国家财政部真正每年拨出的新能源补贴之巨可想而知。
要知道,中国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才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而且还是分三年。换句话说,早点“暂停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审核”,财政部门就少掏腰包。相信,如果谣言成真,那么发改委或许受到了不小来自财政部的压力。
开口容易关口难
如同前文那位高管透露的那样,“有老专家不满发改委工信部审核不严,快速发放牌照。”审核不严是有放水的嫌疑吗?还是说27号文所设置的准入门槛原本就太低呢,导致“是人是鬼”都能拿到牌照。
据中汽协统计,目前国内新注册的新能源制造商已超过200家。如果不暂停核准,宽松的审核环境、过低的准入门槛都将使良莠不齐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源源不断的涌入,新能源车200万辆的产能红线真要失守,等到那时再来矫枉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如果“大门”戛然而止,很多符合27号文要求,因为时间因素没有拿到牌照的话绝不会善罢甘休。如果战线过长,再回过头来修改27号文提高准入门槛、启动重审,或许也会有很多企业通过期间的发展达到更高的要求,而这对于后来者是不公平的,他们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特别是在互联网浪潮下的一些造车企业,新的商业模式需要进入这个行业,对当前的现状带来一些冲击。
而此时,将口子收窄最合适不过。这次的“谣传”如果被落实,那么肯定是国家在政策方面会做出调整,27号文或将有所变动,审核从严也属必然。习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到:“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麻木不仁,要对症下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不论是审核程序过于宽松,还是27号文存在“缺陷”,都应当尽早整改。在记者截稿当日,又有媒体曝出“相关部门对已经获得生产资质企业启动重审工作”,15家获得牌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不能“安全着陆”,谁将被打回原形还要等待重审结果的公布。
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有效期为3年。“奇瑞新能源投资项目”,发改委就明确要求在2018年12月完成所有项目的投资,否则将撤销项目许可。
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从最早的“一切从严”,到后来的“宽进严出”,总是在不断的争议声中改变。原本希望放几条鲶鱼进来,搅动市场,但发现近来的却是一批蚂蚁,根本没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地方经济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正常发展。那么这一次关于生产资质的“谣传”又会将新能源产业带向何方?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