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开始进入商业化关键期 零部件新势力要落地生根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传统汽车行业的深入应用,汽车正在逐渐向联网化、平台化、服务化和数字化演进,已经具备了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甚至是高度自动驾驶的功能。

无人驾驶开始进入商业化关键期 零部件新势力要落地生根

图/中国汽车报网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无人驾驶将不仅仅是美好愿景,一些相关的新技术已经给汽车业带来变革。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传统汽车行业的深入应用,汽车正在逐渐向联网化、平台化、服务化和数字化演进,已经具备了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甚至是高度自动驾驶的功能。毫无疑问,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和网联化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一两年前,在汽车行业的大小论坛上,我们总能看到部分整车及零部件、特别是新创公司畅想无人驾驶的愿景,而在6月14日举行的“2017全球无人驾驶大会暨展览会”则传递出不一样的信号:无论政府、行业,还是企业都在忙于让无人驾驶技术尽早落地。正如镁客网联合创始人萨向东所说,“当前,无人驾驶技术不是最大的挑战,最难落地的或将是公众接受度问题。”

“前两年,我们还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而如今已不愁客户,只需尽快把77GHz毫米波雷达、79GHz SAR成像技术做到全行业领先。”会上,北京行易道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话,反映了无人驾驶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

那么,在无人驾驶走向商业化的道路上,哪些新技术将成为重要的助推者?人工智能、时空大数据、网络图形图像技术、高精度定位、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零部件新势力又将如何在汽车行业落地生根?这些正是2017全球无人驾驶大会的焦点议题。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占领先机

本次大会得到工信部及中国电子商会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家对无人驾驶发展的重视。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在现场表示:“虽然我国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但与国外相比差距并不大,完全有可能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掌握先机。”

自2009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特别是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水平。目前,我国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都对无人驾驶表现出浓厚兴趣,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广。我国在无人驾驶领域取得的种种进展,显示出中国企业参与汽车业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助力下,无人驾驶将产生具有颠覆意义的创新。”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软件处处长刘龙庚认为,在不断迸发的技术创新中,汽车行业正在一点点释放新的价值。他表示,无人驾驶只是人工智能对汽车行业进化的一个侧面,进化的核心还是在于人车关系、车车关系的重构,让车、人、道(路)智能地集合在一起。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自身状态、周围环境,并将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就是在大数据下人工智能的一种表现。

■无人驾驶开始尝试落地

“无人驾驶的产业化正在加速。”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志东教授认为,以科研主导自动驾驶领域研究的阶段已基本结束,以市场为主导的第二幕已拉开。

前不久,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所有新车将安装“具有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硬件系统Autopilot 2.0,并可通过OTA进行ECU软件升级,其自动驾驶功能从L2直接跳到L4/L5。据悉,今年年底前,特斯拉汽车将以完全自动驾驶模式从美国洛杉矶开往纽约。事实上,沃尔沃、福特、宝马、谷歌、百度、英特尔等全球近20家企业均已宣称,2021年将是无人驾驶汽车元年,部分L4功能车辆会实现量产。

那么,现阶段无人驾驶要如何落地?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在会上谈到,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将使传统汽车市场发生巨变,未来可能由共享汽车主导,整车企业也会由现在国际上主流的几十家缩至几家。

对于无人驾驶汽车首先应用在共享车辆上的观点,邓志东也是支持者。他认为,共享无人驾驶与智能增值服务必将成为智慧出行的终极发展目标,电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已十分明显。

萨向东的看法是,短期内无人驾驶落地形态可能会是在诸如园区这类“封闭环境”中行驶的低速自动驾驶汽车。据了解,进行“在封闭环境中低速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的公司不在少数,很多资本也给予了密切关注。

■新势力在跨界融合中寻找机遇

无人驾驶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高级阶段,依靠车联网、人工智能、视觉计算、传感器、监控装置和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协同合作,实现车辆的自动、安全驾驶。

吴胜武指出,无人驾驶实现的技术路线重点在于开展以环境感知技术、高精度定位与地图、车载智能终端及人机接口(HMI)产品、集成控制及执行系统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以及以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车辆协同控制技术、人车路云协同技术、通信与信息交互平台技术、电子电气架构、信息安全技术、人机交互与共驾技术、道路基础设施、标准法规等为代表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总体来看,推动无人驾驶发展的过程还需要突破各项技术瓶颈以及各种政策法规的限制。但挑战也意味着机遇,汽车、电子、通信、互联网等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殷承良认为,整车企业不要把关注点仅仅放在一级供应商身上,无人驾驶的核心技术很可能掌握在零部件新势力的手中。确实,在本次大会上,海积信息、佐智汽车、禾赛科技、图森科技、行易道科技、地平线、千寻位置、裕兰信息等众多零部件新势力现场介绍了本公司在导航定位、大数据、芯片、算法、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视觉等技术领域的突破,以及他们的新技术将如何助力无人驾驶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