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骗补之伤 政策调整方向将往何处去?

“补贴应该起到杠杆作用,以小博大,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热情。而此前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普惠制,让一大批投机者涌入,这说明政策存在严重漏洞。应该说,处罚企业只是表面的问题,是很小的层面,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顶层设计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骗补之伤 政策调整方向将往何处去?

“对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取消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2015年生产的全部车辆中央财政不予补助,追回2015年度预拨的全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同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对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追回2015年度2416辆违规上牌车辆获取的中央财政补助预拨资金,并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按问题金额50%处以罚款。同时,自2016年起取消上述4家企业中央财政补贴资格。”

日前,财政部对外通报了今年初对90多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专项检查结果,并对上述5个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一份未经证实涉及93家车企(其中21家问题车辆为零)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以下简称“汇总表”)也在业内迅速流传开来。“骗补”调查的结果远远超出很多业内专家此前的判断,整个汽车行业都为之一震。

■客车成了“骗补”重灾区

按照财政部的通报,吉姆西等5家企业的“骗补”行为属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涉嫌骗取财政补贴,部分车辆未销售给消费者就提前申报补贴”,即有牌无车。如苏州吉姆西通过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的方式,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虚假申报2015年销售新能源汽车1131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26亿元。

其他四类骗补和违规谋补的行为分别为“有车缺电”、“标识不符”、“关联方与经销商闲置”和“终端用户闲置”,其中前两者被定性为“骗补”,后两者被定性为“违规谋补”。“骗取补贴的性质属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性质最恶劣,应当做出严厉处罚。”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被财政部公开曝光的5家企业全部属于客车企业,而在汇总表中,国内主流的客车企业几乎全部名列其中。虽然有几家企业已经发布公告辟谣,但汇总表的真实性很高。“一是国家相关部委没有对此进行辟谣,二是有关企业的老总拿到了这份名单,而且接到了相关部门的通知,情况基本属实。”一位客车企业的销售副总经理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

为什么客车企业成为“骗补”重灾区?“一是补贴金额高,二是地方管理部门的监管有很大漏洞。”一位专家表示,“新能源客车之前的补贴额度太高了,特别是6~8米电动客车,国家补贴加上地方补贴可高达60万元,远远高于车价,在申请车牌和车辆行驶证等环节‘打好招呼’以后,骗补自然变得容易。”

■涉“骗”企业发展将遭受重创

对有关涉及骗补企业的处罚无疑是严厉的,吉姆西被取消整车生产资质,意味着其将告别汽车行业。其余4家涉及“有车无牌”的企业,不仅要追回补贴资金,还要按问题金额50%处以罚款,2016年的补贴更是无望。

《中国汽车报》记者了解到,这5企业涉及的问题金额高达10亿多元,按问题金额的50%处罚,对企业的打击将具有毁灭性。以苏州金龙为例,有1683辆车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2亿元。这意味着苏州金龙将被处以2.6亿元的罚款。

苏州金龙高层领导已召开紧急会议,因受补贴款不能发放、重罚的款项以及其他环节的流失,苏州金龙或面临直接经济损失超8亿元人民币。苏州金龙将会采取高管降薪30%、中层管理降薪10%、专业经理降薪5%、普通员工取消每年5%的调薪政策,甚至对公司名下房产、写字楼和地皮都要出售。“这几家企业受到的打击太大了,继续在市场中存活的几率很低。”一位专家表情凝重地告诉记者。

财政部在通报中还表示,对存在“有车缺电”和“标实不符”问题的企业,追回2013年、2014年问题车辆已获取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按问题金额的30%处以罚款;对2015年问题车辆不予清算。对涉及此类问题的企业2016年财政补贴预拨资格予以取消,但其依法合规生产销售的车辆,仍可按规定申报财政补贴。对闲置车辆在2015年清算中暂扣中央补助全部或50%的中央补助。

涉及“骗补”的“有牌无车”和“有车缺电”、“标实不符”,无疑都要受到重罚。但是,涉及“有车缺电”的几家客车企业并不认为“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是“骗补”,已经在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诉。“采购换电模式的车辆,地方政府都有严格的招标流程。车辆是企业生产的,电池是公交公司从国家电网租赁的,销售的时候车辆和电池是一个整体,且销售合同和发票都注明不含电池价格,不该被认定为‘骗补’。”一位企业的销售老总表示。

■板子不能只打在企业身上

按照汇总表的统计,72家车企涉嫌不同数量和金额的骗补行为,其中涉及车辆共计7.6万辆、涉及骗补金额达到92.7亿元。除了涉及“有牌无车”的5家企业以外,“有车缺电”涉及北汽福田、上海申沃、安徽安凯等12家企业;“标识不符”涉及吉利、中通等8家企业;“关联方及经销商闲置”涉及天津比亚迪等30多家企业;“终端用户闲置”涉及上海申龙等40多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