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骗补之伤 政策调整方向将往何处去?(2)
不难发现,骗补涉及到的企业数量多,具体情况也比较复杂。但是,很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企业确实应该受到处罚,但是板子不能只打在企业身上,也应该分情况,不能处罚过重,要给企业改过自新的机会。
一位车企负责人表示:“有些地方政府有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指标任务,企业在压力之下有时候会采取不得已的办法,而且大部分企业还未拿到2015年补贴资金,并没有造成事实上的骗补结果。‘有牌无车’现象更应该查车牌是谁发的,难道不知道没有车吗?”
另一位客车企业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认为,对于恶意“骗补”的,应该严惩,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真心实意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区别对待。“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必须在年底前办完所有手续,企业不得不这么做,还有的企业程序和手续也许是超前的,但车还是会生产出来。”
还有专家表示:“目前来看,追责不能只追企业的责,政策制定者和政策监管者都有责任。之前的补贴政策存在明显漏洞,使得企业有空子可钻,政策制定者负有一定的责任,政策监管也不到位,监管不利的责任也应该被追究。整个过程,如果有一个环节监管到位,骗补就不会这么容易实现。”
■政策调整方向将往何处去?
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专家表示,盯着企业的错误,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完善现有的政策以及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管,把漏洞彻底堵上。
杨裕生认为,过高的补贴使得企业只盯着补贴,奔着补贴去,提高电动汽车各方面的配置,以此来提高售价,赚取更多补贴,没有以市场真实需求为导向。补贴必须退坡,还应给企业设置新能源汽车生产指标,每年必须按比例生产一部分新能源汽车,促使新能源汽车向市场化转变。
“补贴应该起到杠杆作用,以小博大,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热情。而此前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普惠制,让一大批投机者涌入,这说明政策存在严重漏洞。应该说,处罚企业只是表面的问题,是很小的层面,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顶层设计的问题。”客车行业专家佘振清表示。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其间会出现英雄、先烈,也会出现投机者,要允许试错和调整,要去研究事情的发生是个别情况、规律性问题,还是制度性的问题,进而总结失误教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李万里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前端,而中后端的监管并不充分,所以出现了政策预期与企业诚信之间不一致的情况,应进一步加强中后端的监管。”
记者了解到,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修订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及时提高准入门槛,引领技术进步,适时采取补贴退坡办法,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尽快步入自我发展的健康轨道。一位专家表示:“骗补事件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波折,也是一个分水岭,要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前途一片光明。企业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体,要不断完善政策做好引导,一切都要向前看。”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