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车市:新能源与智能化网联化是焦点
在整体汽车市场接近零增长的今天,新常态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意味着什么?新能源是否成为当前市场颓势中的救命稻草?对于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的前景如何看待?汽车产业是否扛得起中国制造的大旗?这一系列的问题或许能在一年一度的天津泰达论坛上寻找到答案。
新形势、新常态、新能源、新技术,这是参加“201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2015泰达论坛)的与会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几个词。其实,2015泰达论坛的年度主题即是——新常态.2020产业愿景与路线图。
放眼望去,字里行间都透着“新”。但在不少与会者看来,尤其是在诸多企业家的眼中,众多“新”的题目下却透着丝丝的凉意。
新常态下的新思考
尽管8月国内汽车市场环比略有增长,但是针对已经连续4个月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市场而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也罕见地喊出了要求放开汽车限购政策的呼声。汽车市场资深专家贾新光认为,按照目前市场趋势继续运行下去,汽车产业今年将有可能出现25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记得今年6月初在国内另一次重要的汽车论坛上,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刘卫东敢为人先地说出了中国汽车市场有可能进入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阶段。此话在今年9月初被不幸言中,今年1——8月整体汽车市场产销接近零增长,在GDP增速仍然保持7%水平的背景下实在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在专业人士看来,种种不景气的背后,也许就是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良机。在本次论坛以“经济新常态下的汽车产业发展”为主题的领袖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就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的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动力都在发生着变化,由此汽车产业也将呈现出三种新常态:汽车增速从高速转为中低速;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由投资拉动向创新、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转变。
赵昌文的观点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同。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表示,进入新常态后,汽车产业将朝着产业结构调整更加频繁、产业发展依靠更多创新驱动、产业未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更加突出的方向发展。
对于当前市场的“4连降”或“25年来首负”,来自汽车流通领域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表示,进入今年二季度后,对汽车经销商而言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库存,正在呈下降趋势,经销商们已经普遍感觉到了市场的回升。他坚信,自己提出的市场成熟度与经济增速并无多大关系的理念,将在近几年的市场中得到检验。
新能源中的新机会
自2005年泰达论坛开办以来,新能源的话题就从不曾缺席。在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增速同比增长达到3倍的当下,新能源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实,从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管理制度以来,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就密集出台。如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专门提到新能源汽车,同年开始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运行计划,2010年开展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试点政策,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2013年有关部委继续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即使在被普遍认为汽车市场冷度最大的当下,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利好也源源不断。
正是在不断的利好促生下,新能源汽车在国家的相关规划与战略中逐步升级。2009年,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首次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2010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新能源汽车确定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更是提出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以及以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正是在这样自上而下的大力运作下,才有了2014年和2015年至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爆发。很显然,如果企业还只顾低头看路而不知道抬头看天,还不知道新能源汽车对于企业未来的意义有多大,那么在当下或者是不久的将来,它也许会落后于时代。
当然,在新能源汽车还没有真正产业化之前,企业自然有觉悟的先后和实际投入的快慢。但是,在国家真金白银补贴的堆积下,既有卯足干劲一心想当新能源先锋的企业,也有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销7万余辆不屑一顾、仅凭主打的单一车型就能拿到年产销30余万辆而傲视市场的国内品牌豪门。但如果从国家培育新能源汽车的下一步战略思考——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科研与生产来看,新能源汽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国家符号,而可能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对此,在最新出台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中,首次明确了未来的新能源大门是对包括新兴的动力电池、电机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汽车研发设计企业以及其他包括IT企业甚至是低速电动车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敞开,用主管相关事务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吴卫的话来说:同样也欢迎有钱任性的企业。当然,他指的是既有资金又有韧劲、负责任并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的企业。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