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双积分”政策将至 谁从容不迫谁措手不及

对“双积分”政策的态度,众车企不一。有的觉得是压力,有的觉得是契机,有的觉得应对政策从容不迫,有的则感觉措手不及。不得不承认,在“双积分”这一新的“游戏规则”下参与竞争,对企业的“情商”和“智商”都是一场全新的考验。

新能源车“双积分”政策将至 谁从容不迫谁措手不及

从6月工信部公开征求意见到7月底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郑立新公开表示,该项政策将履行发布程序,并于近期正式发布,“双积分”政策即《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成为汽车圈热议的话题。

对“双积分”政策的态度,众车企不一。有的觉得是压力,有的觉得是契机,有的觉得应对政策从容不迫,有的则感觉措手不及。不得不承认,在“双积分”这一新的“游戏规则”下参与竞争,对企业的“情商”和“智商”都是一场全新的考验。如何玩转规则、在持续挖掘技术潜力的基础上巧中取胜是关键。那么,按照目前的情况,谁在“双积分”政策面前喜笑颜开,谁又在一筹莫展呢?下面,我们来算笔账,看看车企都是啥情况。

油耗积分 有正有负

本次,我们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

1、计算的范围是国内部分乘用车企业,参考的相关数据以工信部公示的2016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为准。

2、按照《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的,计算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公式为准,即: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达标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额,与该企业乘用车生产或者进口量的乘积(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原则保留整数)。

虽然,“用2016年的数据来说2018年的事儿”有点不符合时效性原则,但我们认为目前2016年度乘用车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是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还是比较具有说服力的。另外,由于工信部发布的2016年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计算结果已经将车企的新能源车型相关产量计算在内,本次计算并没有单独列出,所以在计算结果上也可能会存在一些出入。总之,大方向没错,我们来看看计算结果。

在列入本次计算的15家国内乘用车生产企业中,按照“双积分”政策对于乘用车企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可谓是“有正有负、相差悬殊”。其中比亚迪按照2016年工信部公示的乘用车企平均燃料消耗量相关信息所计算出的结果是可获得90余万的正积分,能获得90万正积分源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比较高(2016年的乘用车企平均燃料消耗量限值的计算将新能源汽车部分也算入其中,本次计算尚未将这一部分单独列出),一汽-大众和吉利分别获得80余万和70余万正积分,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五菱的正积分在30余万分的水平,上汽通用的正积分接近20万分,北京现代则获得接近10万的正积分。可见在“正积分阵营”,从2016年的水平看,国内乘用车企在油耗积分上已经逐步拉开了档次。

在统计的15家国内乘用车企中,有8家产生了油耗“负积分”。主要源于这8家企业在2016年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的实际值高于目标值。其中长城汽车的负积分在本次计算的车企中最多,接近30万分。从总体上看,“负积分阵营”中,二三线合资品牌、以SUV为主力产品的车企更容易“上榜”。按照乘用车企平均燃料消耗量分阶段实施标准的不断提升,为传统能源汽车的燃油经济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有可能导致在获取油耗积分方面,企业之间的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部分乘用车企油耗积分情况(独家)

W020170804385293150762.jpg

注:

1、目标值、实际值和产量均以2016年度工信部公示的乘用车企平均燃料消耗量限制情况为准(相关数据尚未将新能源汽车部分单独核算)

2、积分计算方法以“双积分政策”中传统能源车企积分计算公式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