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将走向何方?不能把手机体验直接移植(2)

饶宏认为,汽车业要想真正解决智能体验的问题,需要向IT行业、互联网行业、云服务行业,甚至是娱乐行业、内容行业等开放人才,只有多个相关行业的

饶宏认为,汽车业要想真正解决智能体验的问题,需要向IT行业、互联网行业、云服务行业,甚至是娱乐行业、内容行业等开放人才,只有多个相关行业的人走到一起才可以把车的体验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对此,徐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手机、ipad永远是可以死机的,这些你认为可以接受,但是汽车在高速上是不可以“死机”的,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接受的!因此,徐辉认为,智能汽车本身整个的体系、技术功能要求和其所有验证过程是不可以与娱乐消费产品直接比较的,体验感觉的提升并不代表汽车业人不想做或者不知道怎么做。

康睿凡也同意徐辉的观点,他认为,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大概是6~8年时间,智能手机的生命周期大概只有一年半时间,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回归安全 智能汽车并不是所有功能的载体 

从产品体验回到汽车最核心的主题——安全。事实表明,90%以上的交通事故是由于人的原因造成的。 

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总裁陈黎明博士认为,对于正常人而言,除了智能汽车的锦上添花功能之外,还有一部分特殊人群是根本就不能开车的,比如说老年人也有A到B的需求,残疾人也有A到B的需求,这个怎么解决?事实上是要通过自动驾驶来解决的。 

三崎匡美也认为,为了降低交通事故,人类的这些错误必须消除。为了解决人类的错误,汽车功能自动化是非常必要的。日产公司的理念是:在驾驶的时候有三个因素——识别、判断、操作,这三个要素希望能够实现自动化,识别、判断与操作都实现自动化,这是车辆未来的一个目标。 

冯飞也表示,智能产品最核心的是保安全底线,将来的自动驾驶产品是以车为主要角色,重要功能是放在车上还是放在云端上?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 

对此,徐辉认为,汽车技术里面最核心的、要求最高的、最难的一定是汽车本身的技术。 

康睿凡也表示,汽车驾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A到B,现在每小时开100公里觉得很安全,将来要提升到每小时行驶300公里以上也不会出现任何安全问题才可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出行效率。如果要娱乐的话,不一定非要在汽车里解决,在家里或其他场所完全可以有更好的体验。因此,汽车不一定要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