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企业准入规定的三大看点 互联网企业难以单干

希望新准入的“鲶鱼”尽快出现,为顺利达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的“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宏伟目标而助力使劲。

   纯电动企业准入规定的三大看点 互联网企业难以单干

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正式公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详细列出了种种要求。

笔者认为,该规定至少反映出“低速电动汽车仍不被看好”、“互联网企业难以单干”以及“增程式电动汽车受到惠及”三大看点。

低速电动汽车仍不被看好

新规定中,对电动汽车的速度性能要求较高。纯电动乘用车一次充电后续航不得低于100公里,0~50m加速小于5秒,同时最高时速必须在100公里以上。对于纯电动乘用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这些企业还必须做出不低于5年或10万公里的质保承诺。

这比2012年7月份国家颁布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GB/T 28382-2012)》“30分钟最高车速不低于80公里/小时”、“工况法续驶里程大于80公里”的“双80”的要求,无疑更严格一些。

这就相当于几乎宣告了低速纯电动汽车难以转正。新准入生产的,不是奔走乡镇、偏安一隅的小型短途低速电动汽车,而是能够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处游走的中型长途高速电动汽车。

我国一些地方生产的低速电动汽车,最高时速多在50km到70km,有的甚至只有30公里/小时。

2014年6月12日,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汽车行业标准(小型纯电动车)》以及《山东省小型电动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提出“电动车在40km/h-60km/h匀速状态下行驶,一次充电续驶里程不应少于100km;企业生产的小型电动车需按照国家标准(50km/小时)通过碰撞试验等系列要求”。

相对于“双80”的国家标准,已是放宽不少,但是居然“目前近80%的生产企业都无法达到要求。”

而堪称汽车界苹果的美国特斯拉纯电动豪华跑车0~100m加速仅在5秒上下,充一次电可跑三四百公里,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

各项指标对比,特斯拉纯电动豪华跑车“高大上”形象立马显现,贵有贵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纯动汽车的创新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征求意见稿》中各项技术指标的严格限定,说明低水平的低速电动汽车尽管价格极其便宜、现实需求量大,但依旧不是国家政策鼓励的对象。

低速电动汽车制造企业获得机会的唯一通道,在于积极改变自我、华丽转身,向要求靠拢。

互联网企业难以单干

在全民触网背景下,互联网企业赚得盆满钵溢。财大气粗,几乎成为其共同特征。

但是“有钱也不能任性”,挤进生产电动汽车的资质门槛仍需要诸如“功底”等条件的达成。

征求意见稿要求,新建投资项目申请企业,需具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研发基础,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轻量化等核心技术,并拥有整车试制能力,样车试制数量不少于15辆。项目经核准后,新建企业必须按核准的内容和进度完成项目建设,并按规定程序申请生产准入许可。

在这样的要求之下,互联网企业势必将难以单干,“牵手现有车企”成为得以尽快踏入纯电动乘用车生产门槛的捷径。

坊间传闻的小米造车、乐视造车,已经显露出端倪。

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据说前去美国硅谷潜心研发小米新产品。其新产品让人联想到电动汽车。在2014深圳中国车联网大会期间,曾经一度传出小米最快将于2015年实现量产纯电动汽车“绿豆”的猛料(但后被辟谣)。

而乐视,日前传出正式敲定与北汽共同打造超级电动汽车的消息,并且届时其产品价格较传统汽车非常具有竞争力。

“站在风口,猪都会飞”。互联网企业的参与,必然改写汽车行业的现有生态。在后汽车时代,互联网蕴含着改变甚至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特质。特斯拉的成功,证明了跨界者的巨大优势。小米汽车、乐视汽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