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企业准入规定的三大看点 互联网企业难以单干(2)

希望新准入的“鲶鱼”尽快出现,为顺利达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的“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宏伟目标而助力使劲。

增程式电动汽车受到惠及

《规定》指出,新建企业只能生产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其他乘用车(包括增程式电动乘用车),不能生产任何以内燃机为驱动动力的汽车产品。

有观点认为,增程式电动乘用车或给企业可乘之机。其实不然,增程式电动汽车被纳入并不意外。这种车辆,始终依靠轮毂电机驱动,它要给电机供电就必须配备一定的动力电池,在电池电量充裕的情况下,依靠动力电池的电能推动电机驱动车辆,车载小型内燃机不参与工作。只不过当动力电池电量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增程器就自动启动,通过车载小型内燃机及时补电。当电池电量充足,增程器就自动关闭,又转向依靠动力电池的电能推动电机驱动车辆,从而降低了对充电桩的依赖,对建设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的要求未像纯电动汽车那样迫切。在有使用充电桩的便利条件时,其动力电池可以通过外接充电方式利用夜间廉价的谷电插电式补充电量。

在充电基础设施远未能健全的当下,这种电动汽车拥有一定的优势。也绝对没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被指责“不插电”、只将之当作普通燃油车使用的拿捏把柄。不过,其车载小型内燃机排放的尾气,依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其软肋。而且能量经过二次转化,亦将考验系统的工作效率。

总的看来,《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只是有限度的些许打开了一扇门,数来数去,或只有为数不多的新进入者成为搅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鲶鱼”。万向集团或将修成正果,可能能够顺利拿到资质。

为了冲进新能源汽车这片新天地,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的万向集团可谓用心良苦。2012年年底,出资2.57亿美元击败美国江森自控、日本电气(NEC)和德国西门子,成功购得菲斯科的电池供应商——美国锂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的全部股权,并将之改名为B456 Systems 公司。2014年年初,万向集团又志在必得的掏出了近1.5亿美元的真金白银,约为竞购对手——香港富豪李嘉诚之子李泽楷旗下的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Hybrid Tech Holdings )此前的报价(5500万美元)的3倍,终于在菲斯科的破产资产拍卖中胜出。

“电动汽车准入规定”为万向集团提供了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契机,有望让其抓住市场升温的宝贵行情。

近来,在各种利好因素的叠加效应之下,新能源汽车产量正芝麻开花节节高。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9728辆,同比增长10倍。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前两批的新能源汽车生产7932辆,占11月份产量的81.5%。今年1至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67万辆,同比增长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2.58万辆,同比增长近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1.36万辆,同比增长近7倍。

希望新准入的“鲶鱼”尽快出现,为顺利达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的“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宏伟目标而助力使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