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造电动汽车的中国“心”
在电动汽车这一领域,中国与其他汽车强国的差距相对较小。为了让中国的电动汽车拥有真正意义上自主研发的动力系统,孙逢春及其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
提起孙逢春,人们想到他身上的标签往往是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令孙逢春“成名”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投入使用的50辆纯电动公交车上的核心技术,出自他带领的团队。
但鲜有人了解,他是如何带领北京理工大学从零开始,将电动汽车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向开发”的领航者。
怀揣理想
回望孙逢春走过的足迹,不难看出,他的每一次选择都为他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1982年,孙逢春考取了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两年后又考上博士研究生,并于1987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德国人的严谨与执着,以及德国汽车工业的深厚积淀,让孙逢春受益匪浅。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发愤图强,用了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四五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
在德国学习期间,导师提出留他在德国工作,那时的中国汽车研发基础薄弱,但是孙逢春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
正因为意识到中国汽车行业的落后,才更坚定了他回国从零开始的决心。“我要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点事情。”孙逢春说。
1989年,孙逢春回到了母校北京理工大学。为了从德国带回更多的资料和参考书籍,他将所有的衣服和杂物都留在了德国。
那时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发展机会不多,汽车业人才更是寥寥。1994年,原国防科工委与美国洽谈一项军转民项目,开发研制电动汽车,请北京理工大学派一位懂汽车、英文好、对发达国家电动汽车有所了解的学者做翻译。孙逢春有幸被选中。
自此,孙逢春开始了其后在电动车行业20多年的职业生涯。“我算是目前中国尚未退休的研究电动汽车资历最老的人了。”孙逢春如此打趣。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