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联手新大洋 李书福布局微型电动车拒绝闭门造车(2)

因为纯电动汽车的研发投入很大,现在无论是康迪,还是新大洋,都是在起步阶段,但是他们的追求都是有更好的发展。我感觉,无论是康迪,还是新大洋

  因为纯电动汽车的研发投入很大,现在无论是康迪,还是新大洋,都是在起步阶段,但是他们的追求都是有更好的发展。我感觉,无论是康迪,还是新大洋,今后和吉利协同起来,最起码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会更加聚焦,会更加结合当前全球电动汽车开发的规律,共享基础架构模块和电动汽车的平台,共享采购体系的竞争力。而不是说大家是单枪匹马的孤军奋战,这是无论康迪,还是新大洋,和吉利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

  问:那么吉利现在除了和康迪,还有新大洋合作纯电动汽车以外,吉利本身也在研发纯电动汽车项目,这三种产品是如何区别定位的?

  答:现在康迪和知豆这两个车,最大的特点是小,轻,便宜,而吉利接下来要投放的产品,电动汽车相对比较大,比较贵,不一样,所以,这个定位是不同的。

  今后随着吉利和康迪和知豆电动汽车在市场竞争情况的发展,我相信,知豆也好,康迪也好,都会开发新的产品,而这种新的产品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行业发展,新的时代需求,以及新的技术的形成,这样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新的产品规划。这个要根据今后的情况来做一些更新换代,但眼前来讲,就是有明显的定位不一样。

  问:前段时间我们和科力远公司签订了合作,更久之前我们和山东的恒远也在产业链的上游做了一些布局,现在从整车类的层面有新大洋,有康迪,能不能系统的阐述一下在新能源汽车布局方面,包括从产业链的布局上面,吉利这边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真实的想法?

  答:我有一个理念,就是做汽车企业绝不可以闭门造车,绝不可以什么都自己造,必须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高度协同的,而且一定是大规模的,这是这个行业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吉利,它没有能力闭门造车,没有能力什么东西都自己做,什么项目都自己研发,吉利没有这个能力。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其他的汽车公司也没有这个能力,都必须要寻求广泛的合作,而我们的战略也是这么定的,叫做总体跟随,重点突出,招贤纳士,后来居上,全面领先,是这么一个理念上的设定。所以,我们按照这样的总体战略思考在推进整个吉利汽车公司朝前发展。

  科力远公司我们跟它的合作,我们把研究了将近10年的成功的油电混合的技术给它51%的股份,自己留下49%。这个混合技术从技术、成本、性能、各方面来讲,完全是不亚于日本丰田的。

  我为什么要转让51%给了科力远呢?这里面考虑到这项技术要想有竞争力,必须要大规模的应用,大规模的生产,要让所有的汽车公司用起来,光是吉利一家来用,量不够大,它的成本会很高,质量保证能力也会受到挑战,所以,我们就转让了51%给了科力远公司,让科力远公司和中国的其他汽车公司进行合作。如果吉利要把这个产品和其他的汽车公司合作,其他的中国汽车公司心里有顾虑,认为我们可能有什么说不明白的地方。这就是和整个企业总的战略思考是相吻合的。

  关于你说的电池,我们也有投资,当然还有其他公司的投资,这个电池是一个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也投资其他的电池公司,不光光是恒远电池公司。而我们为什么不是100%拥有电池公司,这里面也有技术的问题,有很多方面的思考,我们只是一种投资,而不是100%拥有电池公司。总体的想法来讲,广泛的合作,广泛的联合,形成一种协同效应,最重要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大家合作共赢,这是我的一个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