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发挥协同效应 助电动车走出产业化困境
作者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 陈清泰
当前,电动车产业化“临门一脚”面临两大困难:一是与发展成熟的燃油车相比,电动车降低排放和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等优势都属于“外部性”效益,现阶段从消费者角度看却明显地“不经济”、“不方便”、“不放心”。因此,目前汽车动力技术的替代并不是出于燃油车生产和消费自身的原因,这就导致电动车产销双方缺乏内生的动力。二是产业化初期始终存在着技术成熟度、市场价格、基础设施与规模化市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这就使各国政府成了电动汽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国内外政府的推进政策大体可分作三类:一是激励性政策,二是限制性政策,三是支撑性政策。而短期市场最敏感的是政府补贴。
我国对电动车第一期财政补贴从2010年开始,2012年到期。由于新一轮政策没有及时接上,所以产销量很快掉了下来。去年7月,大力支持电动车发展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市场很快又出现了一个小高潮。种种情况表明,目前的电动车还是一个高度依赖政策的市场,尚未走出“产业化困境”。
但是,汽车是一个高价值的产品,汽车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政府补贴只能推上一把,助力产业迈上依托市场自主发展的台阶,不可能把补贴十年、二十年地延续下去。
目前,在完善国家政策方面,我国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一、有序地、较大力度地放宽市场准入
汽车技术的电动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能源革命交集,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创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很多机会,给众多行业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尽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这个平台正在吸引众多的创新者、创业者和企业家甘愿冒险参与一搏。特斯拉的脱颖而出和谷歌率先推动无人驾驶等事例证明,新的进入者会带来新的思维、引进跨界技术,还会加速试错过程、分散试错成本,是推动产业升级并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政府在很难预知哪些创新和哪些企业能够最终胜出的情况下,应当欢迎汽车和非汽车行业新进入者的参与,在竞争中进行一次次探索,并使成功者脱颖而出。
汽车动力技术电动化给中国汽车行业提供了百年不遇的追赶机会,但我们很少经历一个行业从自主研发到走向成熟的过程。按照传统做法,在机会来临时政府首先关注的是谁能进入、谁不能进入,并由政府做出判定。这就使我国难以诞生特斯拉,也很难出现无人驾驶汽车。
现在我国电动车的技术、产业链和商业模式正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加速创新和试错的过程,另一方面政府并不能保证谁能成功。这时政府对进入者既不要“鼓动”,也不要过分限制。创业者、企业家拿自己的真金白银投入,可能各有各的想法,但都是理性的。进入者中的大多数最终可能会被淘汰,但不能不给他们机会。他们以自己的付出在加速探索过程,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定义、商业模式、融资模式等都可能在试错中贡献出新的火花。因此,在电动车相关领域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和筛选作用;有序地、较大力度地放宽市场准入,让投资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政府则转向适应创新驱动的监管方式,搭建好市场平台,承担起外部性监管者和守门人的角色,形成富有活力、有序竞争的格局。
二、发掘潜在市场,打开市场出口
进入产业化阶段,最难突破的瓶颈是市场的出口。电动技术替代主流燃油车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渡过漫长的孕育期而不至流产?及时打开市场出口几乎比什么都重要。一个重要的政策思路就是,在坚持纯电动主流市场开拓不放松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寻找当期的技术成熟度可以较好支撑、并能被更广泛市场接受的细分市场,让电动技术在政策支持下主要依托市场的力量运转起来,一边盈利一边发展。
目前,部分替代中等级别主流燃油车还面临两个大的障碍:一个是电池价格昂贵、比能量偏低,导致续驶里程偏低;另一个是充电设施短期难以满足需要,进而导致对续驶里程的更高要求。这就使纯电动车显得不经济、不方便、不放心。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所有细分市场都是如此。
从产品上看,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高档车,在对价格不敏感,追求高端、时尚、环保的第二辆车消费人群中,已经成为市场新宠;插电(增程)式电动车,因其较好地平衡了购买价格、使用成本、纯电里程和对充电装置依赖的矛盾,被较多消费者所接受。小型、短途、低速实用型电动车则在我国一些中小城市和城乡交界处异彩纷呈,在那里车价高、充电难、续驶短的问题基本都不存在。去年市场规模估计达40万辆,有专家预计如果政策得当,很快会发展成百万辆级,甚至千万辆级的大市场。如果有这样大规模的市场托底,就有可能增加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电动车产业化的途径。
在商业模式上,以北京的“电动北京,伙伴计划”、杭州的“微公交”为代表的“分时租赁、以租代售、以租促用”的商业模式正异军突起。杭州的分时租赁已有约1200辆在运营,成都、武汉等城市有望跟进。在消费者还有某种疑虑的情况下,以租代买解决了车价高的问题;只管用,不管充电,解决了对充电难的担心;针对的是短途需求,满足了续驶里程的要求; 采用立体车库停车和自动低谷充电,破解了停车和充电的难题;使用成本低,又能满足自驾的偏好,是现阶段打开市场出口的一种很有希望的商业模式。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