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龙董事长张景新:笑看风云变幻 弄潮新能源客车(2)

提到与新能源汽车的结缘,要从2000年说起,长期跟汽车打交道的张景新到国外考察时,注意到新能源汽车的起步,回国后,又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与多

  提到与新能源汽车的结缘,要从2000年说起,长期跟汽车打交道的张景新到国外考察时,注意到新能源汽车的起步,回国后,又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与多名知名专家和学者,一起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推广应用的可行性。他敏锐地捕捉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空间,认为探索新能源汽车这条差异化的路子企业才更有生命力。于是,他把上亿元家产全部投入研发混合动力客车。

  老牌企业研究新能源汽车几十年未果,张景新却一入行就把白手起家挣来的资产全部押宝进去,他的胆子大得有些离谱。当时,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有汽车专家当面对他说,搞混合动力客车不是民营企业能干成的事情。甚至有人在背后议论:“张景新是不是疯了”。然而张景新却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今天虽然辛苦,未来肯定是光明的。人要有信念,要有远大的理想,为自己贡献,为社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他说。

  光有信念不行,要有行动,要坚持。张景新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力以赴。从2001年开始,公司投入巨资进行混合动力客车研发,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两辆混合动力样车。2002年,样车经过了200多次检测试验、20000多公里的路试。2003年12月,张景新把广东富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从揭阳移师到深圳龙岗,正式注册为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并且明确了建立中国环保客车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  

  借力政策  五洲龙成推广先行者  

  纵观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每一次技术革新都离不开政策的呵护,五洲龙也不例外,没有深圳市政府在其发展前期给予的极大支持就没有今天的五洲龙。

  深圳当初发展新能源汽车非常有眼光,并不是简单做好中央的一个课题,而是要做出一个产业链来。从汽车投放到地方的充电设施、资金安排等都有所考虑。2009年,“十城千辆”计划正式推出,深圳作为“十城千辆”首批示范城市,率先在国内建立起绿色公交体系,投放新能源汽车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看都是全国领先。深圳是一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肥沃土壤,作为本土企业,五洲龙受益明显。

  据张景新回忆,2005年在没有国家目录公告、不能上牌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毅然决定支持五洲龙开展新能源客车商业化示范,五洲龙第一批混合动力客车投放到公交市场,车牌挂“五洲龙一号”到“五洲龙七号”,把深圳市政府的文件贴在车上运营。后来示范运行又增加到了多条线路、20多辆新能源公交车。“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在线上跑,收集了足足两年的运行数据,有几麻袋之多,为制定新能源汽车标准打了很好的基础。”张景新对深圳市政府给予的支撑心怀感恩。

  张景新说,政策利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比如,几年前,找银行贷款非常艰难,现在很多银行都表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银行深圳分行行长甚至提出:“不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银行不是好银行。”当然,即便如此,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阻力依然不小。“关键问题在于核心利益问题,需要时间去理顺。问题点还有,政府能够真正按照规划走吗?受地方保护,各方利益博弈因素影响,推广过程中,某些地方领导还在犹豫不决。” 

  漫漫求索  困惑与希望并存 

  在历史转折的当口,张景新毅然投身新能源汽车事业。当时有此眼光,想要分一杯羹者不乏,但能真刀真枪坚定不移去做的却凤毛麟角,张景新的命运与新能源汽车的大时代就此交织。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市场的不景气和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张景新一度很迷茫。

  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张景新深知新能源汽车未来的路会充满荆棘和坎坷,在政策不明朗、市场没起色、无可供参考的成功模式的背景下,坚韧的他咬紧牙关,亲自上阵和研发人员并肩作战。

  虽然熬过了最难的日子,但困难还没有终止。2013年政策断层,空窗长达九个月。张景新说,五洲龙当时有200多辆车订单被毁合同,损失了六七千万元,此外,还有一大堆订单不敢签,即便生产出来,政策补贴不到位买家也会不认账,损失惨重。

  回忆到这,原以为会听到张景新的抱怨,然而让记者意外的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问题,张景新除了接受与包容,更多的是在思考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如何能够助推行业的发展,如何能够在低迷的市场中给客户某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