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冬:安全堪忧 动力电池行业发展面临六大挑战
中国电池杂志-中国电池网7月27日讯(杨阳 北京报道)7月24日,在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关村海兴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会主办、中国电池网(微号:mybattery)协办的“‘CAS投融界’科技产业沙龙”上,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试验室主任王子冬做了《电动车用动力电池发展面临的挑战》的主题演讲。在我国不久前新能源客车又燃起了一把火,并且造成一人死亡的事件,王子冬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国目前锂电池生产企业有2000到3000家,在核心技术缺乏下,在动力电池供不应求下,许多企业开始生产动力电池。但是,动力电池和传统的锂电池在制造技术上,完全是两回事。
以下是王子冬发言实录:
动力电池已成为我国电动汽车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目前我国电池研究和生产企业众多,但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还面临着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给我们造成的压力,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们如何应对?
我们需要对前进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社会各方科研力量需共同努力,以支撑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机遇。
胜出者往往不是因为能力,而是观念。我们整个产业遇到的压力:
全球锂离子电池企业前4强分别是三星SDI、松下、LG 化学和索尼,其中三星SDI 已经超越松下而成为全球第一。从数据可以看到,三星SDI 一家企业的产销量几乎相当于中国前10 强的总和。
中国前10 强企业的产销量总占比为78%左右,这也是与全球表现明显不同之处。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规模优势,且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恐较难改变。在规模效益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课题。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与电动汽车企业的关系过于松散,相互的忠诚度不够,电动汽车企业对待动力电池企业只当作零部件供应商,认为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在这种情况下动力电池企业不愿意为电动汽车企业开发合适的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和电动汽车企业同步成长和发展,缺一不可。这些可以从国外企业和电池企业形成紧密的研发共同体就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在动力电池上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战略同盟研发关系。而我们国家,现在整车厂还把电池企业作为一个供应商来看待。
挑战一:决定电动车前途的不是成本,是效率
制约纯电动车普及的最主要瓶颈,其实不是续航里程,因为多装电池,续航里程就高了,像特斯拉那样;也不是成本,随着普及程度的提高,成本终究有办法降下来,像亨利·福特的流水线之于汽车那样;决定一项新技术最终能否得到普及的,是效率。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