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洗牌压力下 全面解码国轩高科制胜之道(2)
关键词:回归,审时度势新抉择
在技术实践的道路上,无所谓对错,只有直和弯。
2018年,当我们把视野投放到前景巨大的物流车领域时,悄然发现,回归已成主题。
“之前业界一直认为,专用车的三元化趋势很明显,2017年三元电池的装车量达到68%的占比。但是2018年三元却呈相对下降状态,6月份只有47%。而磷酸铁锂和锰酸锂则恢复增长,趋势较好。”合肥国轩专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王世界结合国轩高科当前订单分析说,国轩高科与物流车企的合作始于前年,前期订单量占比不高,但今年突飞猛进,预计全年订单超过两万套,现已处于批量交付状态。
王世界坦言,物流车在车载电池的选择上,呈现从三元回归磷酸铁锂的态势。而且,做出这般选择的,不仅仅是奇瑞一家车企,还有大运、江淮、中通、恒天、上汽大通……
对于回归的原因,国轩高科高级副总裁、工程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徐兴无首先提到成本,“从资源上看,磷酸铁锂很丰富,到处是铁,到处是磷。而三元的资源有限,钴全球只有730万吨,都在非洲,镍也只有7400万吨,大家都在抢,所以资源的限制必然导致涨价。”
王世界则分析说,磷酸铁锂性价比优势突出,还得益于国轩高科近几年来的降本提质,磷酸铁锂在能量密度上已超过130Wh/kg的要求,足以满足国家对专用车补贴的能量密度标准。“最重要的是安全性。物流车是生产工具,对车子的关键零部件,尤其是电池的性能要求非常高,绝对不能有质量问题。在这一点上,磷酸铁锂电池有明显的优势。”
优势一旦放大,不仅折射到订单上,也促使企业战略调整。7月10日,国轩高科发布《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内容的公告》,拟将“青岛国轩高科年产3亿Ah高比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项目”调整为“青岛国轩高科年产2GWh高比能动力锂电池项目”,产品类型由三元电池调整为磷酸铁锂电池,项目总投资103,561万元。
尽管外界对于三元和磷酸铁锂的争论仍在持续,但在徐兴无看来,国轩高科发力铁锂,蓄力三元,符合企业经营实际,吻合市场当下需求,能极大保障投资者利益,是三赢之举。
回归是一种勇气,更是审时度势的正确选择,对于磷酸铁锂而言,接下来迎接它们的是更为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舞台,开启美好新时代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产品是国轩高科的心脏,而需求,则是产品最好的舞台。
江淮汽车1-4月约2万套江淮IEV系列轿车动力电池订单、北汽新能源上半年2.3万套北汽EC180轿车动力电池订单、大运汽车6000套动力电池订单……
2018年一季度以来,一份份沉甸甸的订单,对国轩高科来说,是惊喜更是压力。早在年初,国轩高科便对外宣布2018年乘用车战略,200km-250km续航里程乘用车将继续使用公司升级后32131磷酸铁锂电池,并扩大原有供应量。
订单集中,快速释放并助推国轩高科业绩全面提速。据真锂研究网站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国轩高科以803.76MWh的装机量排名第三,同比上涨125.65%。
反过来,国轩高科的良好业绩又得益于磷酸铁锂电池一如既往的强劲,也折射出行业的需求变化趋势。数据显示,整个5月,市场上装机总量为4.5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得益于EV客车的高产量,以2.2GWh超过三元电池排在首位,占比49.06%,同比增长307.73%。
7月17日,工信部公示了申报第31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共有428款新能源汽车产品申报。经相关机构梳理发现,这428款新能源车型中配套磷酸铁锂电池的有253款,集中在新能源客车和专用车上。
除了乘用车、专用车,磷酸铁锂大展拳脚的空间还在不断拓展:
6月30日,由21万支国轩高科单体磷酸铁锂电池“支撑”的江苏镇江长旺储能站(8MW/16MWh)成功并网,成为迄今为止网内已并网的最大储能电站。这也预示着国轩高科自2016年发力储能领域以来,已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专家表示,与三元路线相比,磷酸铁锂在使用寿命、安全性能、价格优势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更适用于储能市场。可以预见,储能市场处于爆发前夕,在磷酸铁锂的主战场,其需求仍然强劲。
有了舞台,好产品说的话才更有份量。
发力铁锂,蓄力三元,这是国轩高科当下的战略布局。
产品得到认可,经营战略获得理解,企业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才能长袖善舞,才能绽放精彩。这何尝不是健康发展的要义所在。
国轩高科正开启一个属于新能源产业的美好新时代。
第三章:匠心独具筑“三元”
美好时代,呼唤着美好的产品,也期盼着伟大创新。
而创新,从来都需要“用大力而有余,入细心则愈研”。
当三元电池成为乘用车新宠,从材料到工艺的比拼,空前激烈的时候;当江湖风云变幻,电池企业蠢蠢欲动,纷纷抢占三元市场的时候,国轩高科却平静而坚定地向世人亮出姿态:稳住市场,潜心研发,精益求精,蓄力长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蓄力,是身临其境的冷静预判;
勃发,是大国工匠的自然流露。
布局:从抢占材料端开始
创新,最大的不变就是变。
当三元电池以其较大的优势,体现在乘用车领域之中,使得国内众多电池厂家纷纷出手,布局正极材料、电池开发、系统能量密度和产能等方面的时候,国轩高科人早就以其高度的创新因子,较早地捕捉并铆定了三元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最新风向标。
而其中,正极材料因其在三元电池中所在的最大比重、最高成本,使得如何降本提质,成为摆在国轩高科决策者和研究团队面前的最大课题之一。
早在2015年,国轩高科就已经开始谋划布局三元电池的全产业链。
庐江,地处安徽省会,成为国轩高科布局三元电池全产业链落下的“第一子”。
7月中旬,气温在36度徘徊,空气中热浪蒸腾。在庐江公司生产一线,伴随着生产设备的嗡嗡声,一批批三元原材料被输送到指定原料仓里,拉开了全线生产的序幕。
生产现场,为确保物料正常生产,三元班组人员顶着高温对材料进行“考验”,提着测量仪器来到烧结工序窑炉旁进行测量,一边通过对讲机与技术人员沟通,一边眼也不眨地俯身专注测量。
坚守一线,职责所在,也是国轩高科经营之需。
据了解,目前国轩高科位于合肥庐江的三元材料产线一期已经达产,年产3000吨622材料,材料已提供国轩自产高比能电芯使用,材料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国轩高科还将目光瞄准了811及以上高镍材料的研发。
据了解,目前,国轩高科研发采用的811三元正极材料和硅基负极材料匹配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达302Wh/kg。
完全自产核心正极材料,其他主要材料以合资建厂方式生产,这是国轩高科放眼长远的战略计划。
2017年9月,国轩高科出资近10亿,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唐山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股东协议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年产时万吨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将于今年底正式投产。
掌控原材料,技术升级,保持低成本,国轩高科正瞄准未来,以抓铁留痕的意志,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三元全产业链布局的深耕细作。
研发:三元之路越走越宽
攻坚克难,方显英雄本色。
匠心独具,就是精益精进。
动力电池行业最大的敌人是集体“里程焦虑症”,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升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是应用端对三元电池的现实要求,也是电池研发人必须攻克的难题之一。
2015年,国轩高科电池研究院就已成立三元材料开发部,三元研发团队自此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肩上的担子也更沉重。
据国轩高科电池研究院副院长陈炜介绍,早在2015年,国轩高科就已经关注三元电池,一开始,就奔着产业化的方向布局谋篇。从实验性前瞻性研发,到622三元电池正常生产,再到622升级版50Ah完成研发,国轩高科在三元电池的战略攻坚上,一直低调地收获着一项项成果。
国轩高科在合肥经开区建设的年产4GWh电池生产线项目,是配套三元电芯生产的又一项目,该项目主打50Ah电芯,拟配套系统能量密度达140Wh/kg的三元电池。目前,其已顺利通过研发、验证,经过产品开发阶段的相关评审,预计9月底将实现量产。
“50Ah(VDA_PHEV-2尺寸)电芯项目所承载的科技水平在全国乃至全球,都能算得上是顶尖水平”。
国轩高科电池研究院副院长陈炜的判断,折射出国轩高科三元电芯研发上的强大信心。
这种信心,更多来自团队严谨的科研精神。
“用大力而有余,入细心则愈研。”陈炜说,这是他们团队的共识之一。
“从体系设计到验证,从工艺定型再到量产评审,一个流程下来,至少一年多,一款新产品的面世,如同一场闯关大检验。”陈炜感慨地说,科研是一件既艰辛而又充满成就感的工作,寻求突破,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一点点摸索,反复试验,才能步步向前。
三元材料体系繁多,哪种才是正确路线?
经过多家企业不断摸索,高镍体系的三元材料电池成为业内一致认可的发展方向。
对于811及以上高镍材料,国轩高科已掌握了关键改性技术,提高了811及以上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加工性能、克容量和循环寿命。
独具的匠心,背靠的是创新实力。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