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上演“死亡竞速”产能扩张隐忧初现(2)

中商产业研究院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李彬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而当下汽车产能大部分是几年前汽车产

中商产业研究院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李彬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而当下汽车产能大部分是几年前汽车产业发展鼎盛时期建设的项目,同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家庭汽车保有量还较低,市场空间还较大。

“可是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成熟必然会进入低速平稳发展阶段,在市场刺激下产能扩张速度高于产业需求速度,必然就会出现产能过剩,这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时期行业优胜劣汰走向成熟的过度阶段。” 李彬说。

“产能过剩”跟经济发展周期密切相关。在经济增长乏力,消费购买力不强时,产能就会出现过剩。

“中国产业过剩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之前政府长期过度干预市场,加之企业对市场运行规律认识不深刻,对市场需求判断过于乐观,结果在经济发展放缓时,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局。”深圳市思格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经理罗高瞻在接受记者采访强调。

利润增幅下降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汽车生产速度越来越快,汽车行业生产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原材料又呈现涨价走势,两者的相互压力也使得车企打价格仗,导致利润增幅下降,亏损增加。

另外,记者也了解到,由于汽车之间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8.36%和49.48%。而市面上36%-40%的车是自主生产,因此汽车之间的库存压力也进一步增大。

“汽车企业在不断膨胀地进行汽车拟建项目、改扩建项目,使得汽车的供应量更加增大。由此,3种竞争导致汽车市场出现供过于求。2009、2010年 的汽车产销量30%-50%的高增长率,对市场长期乐观估计,盲目扩张产能,待项目建成后汽车市场的产销增速却一落千丈,以至于产能过剩,从而引发流通领 域的动荡是其主要原因。”

事实上,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除了国内车企扩张外,外资企业在华项目投资也不少。

有数据显示,世界利润率最高的汽车制造商中有7/10是中国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和大众旗下的奥迪均视中国为其最大市场,十大高利润汽车制造商中仅有富士重工一家未在中国建设工厂。外国汽车制造商是在中国建厂最积极的参与者。现代、雷诺以及吉普等都计划或已在中国建厂。

上述数据均显示产能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