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四五”交通规划出炉!4.5吨以下物流配送车辆均为新能源车(2)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交通堵点治理。按照治理难度、治理周期、对系统影响程度,将全市堵点分为三级,市区联动开展滚动治理。发布中小学校、医院周边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学校、医院主体责任并开展定期监测,有效缓解了学校、医院周边拥堵。“十三五”时期累计治理堵点943处。
加强交通法治环境建设,依法治理取得新进展。出台《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北京市查处非法客运若干规定》《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等13部交通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为打击违法行为、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法规支撑。制定网约车管理实施细则、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指导意见、私人小客车合乘意见等336个规范性文件,为解决北京交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制度支撑。积极稳慎制定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政策,促进巡游车转型升级,规范网约车发展。落实新版《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关停丽泽等6个长途客运站,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加大交通违法打击力度,搭建“一组两办”组织架构,建立“黑车”治理长效机制;印发“黑车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推进委托执法和行政强制执行工作,形成执法闭环。制定执法工作规则、执法工作协作办法,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启动公路超限非现场执法工作,全路网超限超载率连续10年维持在1%以内,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总体来说,“十三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与此同时,交通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居民出行仍面临通勤距离长、出行不便捷和交通拥堵等诸多“痛点”,交通系统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交通出行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需要加强。绿色出行比例与规划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且出行比例调控难度不断增大,须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绿色出行理念,优化绿色出行供给和拥车用车调控政策。交通领域距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差距较大,除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外,还需大力推动交通运输工具新能源化,不断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
二是交通设施在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需要加强。京津冀区域城际铁路互联互通水平仍需提升,轨道交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核两翼”空间格局的支撑仍然不足;轨道交通线网层级还不完善,已开行市郊铁路的通勤功能尚未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仍在起步阶段,整体网络化运营效能仍然不高。城市道路网层级结构有待优化,次干路、支路等低等级道路规划实施率低,道路网密度距离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依托城市道路网的地面公交线网站点覆盖有待完善,公交出行效率及可靠性有待提高。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仍有待改善,安全连续的专用路权仍有短板。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网络间的“多网融合”有待强化。交通枢纽建设进度仍然滞后,支撑各交通方式联通的作用仍然不强。
三是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强。立体化、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地域间、行业间、部门间壁垒仍然存在,各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仍不健全。过度依赖行政手段的粗放管理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市场、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运用不足。市场治理规则有待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交通市场体系仍未健全。社会参与交通治理仍需进一步扩大,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自发自律以及公众文明出行、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识有待强化。
四是交通行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需要加强。“互联网+交通”正深刻改变着居民的出行方式,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仍然滞后,新技术与行业管理的深度融合仍显不足。交通服务模式、服务品质与新时代人民对交通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期待仍有差距,借助新技术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发展环境
(一)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首都交通事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对北京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工作提出新要求。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时强调,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北京要继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始终保持国际最先进水平,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建设交通强国要求交通发展实现“三个转变”,即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
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要求交通系统做好支撑,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核心枢纽、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推进“两区”建设、推进新一轮城市更新,为重大战略落地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交通发展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交通发展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出行服务。
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对交通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交通领域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量比重较高,减排任务很重,必须采取积极行动,在“十四五”时期迈出坚实步伐。
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发展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传统交通发展模式,国家系统布局“新基建”、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将加速交通发展转型升级。
(二)需求变化
1.客运需求
“十四五”时期,非首都功能进一步疏解,首都功能核心区将逐渐“静下来”,城市副中心、多点新城、环京周边地区的出行需求将显著增加。人民群众对交通出行品质的要求显著提高,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特点。交通系统将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加灵活调度组织,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出行需求,提供便利化服务。
预计2025年中心城区日均出行总量将达约4100万人次,较“十三五”期末3619万人次增长约13%。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客流交换量显著增加。随着“一市两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及城际铁路网不断完善,预计城市对外客运中民航、铁路客运量将持续上升,公路客运量将呈下降态势。
2.货运需求
“十四五”时期,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和运输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物资供需总量将稳中有升,预计2025年将达约3.87亿吨(“十三五”期末约3.7亿吨),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将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大宗货物“公转铁”持续推进,公路货运量有所降低,铁路、航空与管道货物运输量略有上升;正南、东南和东部物资流通带将强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京平公转铁综合物流枢纽产业园等将成为新的物资流通区域;邮政快递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生产性物资品类将下降,生活类物资等需求将持续增长。
(三)发展趋势
在交通发展外部形势要求和客货运输需求特征变化的基础上,未来交通将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
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多方式交通网络融合发展,依托MaaS平台,跨方式、跨区域一站式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旅客联程联运、货物多式联运。
人本化。由车本位向人本化转变,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差异化交通服务供给模式不断丰富。
便利化。快速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实现交通出行热点区域之间大容量、快速化交通通道覆盖,多种方式之间换乘便捷,居民通勤出行效率大幅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人口、岗位比例持续提升,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绿色化。为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交通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将继续向纵深推进,绿色出行比例持续提升,运输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车加快替代传统燃油车。
智慧化。交通行业加速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交通建设、运行、服务、管理全链条信息化和智慧化。
集约化。在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交通系统更加强化资源集约化高效利用,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交通发展质量效益。
现代化。交通体系更加综合、绿色、安全、智能,全社会交通文明水平不断提升,交通秩序和交通运行状况持续向好,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着力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着力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着力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首善交通,为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北京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实现综合交通体系和谐有序运转,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优化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满足出行者全时程出行服务需求。
坚持服务大局。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发挥交通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的“开路先锋”作用,坚持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模式,支撑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优化调整,支撑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四个服务”水平提升,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撑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质量变革和交通发展模式转变,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以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为价值导向,持续完善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绩效评价体系,以系统观念推进交通运输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
坚持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效率变革和发展路径转变,建设更加经济、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协同推进各种交通方式硬联通和软联通,着力推进基础设施联通、运输服务联程、技术标准兼容、要素资源共享、体制机制衔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
坚持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服务创新。把数字化作为创新驱动的主引擎,加快推动新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推进装备技术升级,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全面推进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坚持综合治理。坚持“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推进交通综合治理。以优化供给为基础,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绿色交通系统;以调控需求为目标,坚持“限”和“推”双向发力,持续优化拥车用车管理,助推小汽车出行更多转向绿色出行,形成更加合理的交通出行结构;以强化治理为保障,持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交通供需匹配、首都交通高效韧性运行提供保障。
坚持安全底线。安全是交通运输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保障生命安全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前提。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提升人员素质、提高车辆设备设施质量、改善运营环境和管理的安全基础,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动态监测预警和抢修救援能力,建设平安交通。
(三)主要目标
1.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基本建成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首善交通。
——对外交通体系。京津冀成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重要一极,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间形成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构建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的京哈、京藏交通走廊,并形成京延通道。京津冀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际铁路网,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率先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2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交通枢纽体系。北京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联动天津、雄安、石家庄等城市,打造面向世界的京津冀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围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个国际航空枢纽、北京站等10个全国铁路客运枢纽、若干个区域客运枢纽组成的多层级客运枢纽,构建协同融合、衔接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打造北京天津雄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1小时“门到门”通勤圈,形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步行和自行车等多网融合、便捷衔接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成2500公里以上的轨道网,有效支撑首都圈内5万人口以上城镇组团发展和通勤需求。地面公交、慢行交通、出租车(含巡游车和网约车)和小客车与轨道交通高效衔接,实现多方式协同发展,提升交通服务品质。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形成连续安全的慢行交通网络,慢行交通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对交通需求的实时动态响应,让人民群众享受“出行即服务”。交通出行安全有序,交通系统韧性显著提升。
——综合治理体系。形成适应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构建起综合交通运输新型治理机制,实现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智慧出行平台,构建数字化城市交通平行系统,实现城市交通系统全方位感知,为设施规划建设、交通管理决策、运营调度组织和出行服务提供支撑保障。发展国际化大都市先进交通文化,形成首都交通文明品牌,彰显公平、健康、理性的交通文明,引领全国交通文明发展。综合交通法规体系完备,不同运输方式法律制度有效衔接,形成行业良好法治环境,法治要求贯穿于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服务、安全生产各环节全过程。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交通系统法治意识明显增强。
2.“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初步构建起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交通发展迈上新台阶。
——国际连接高标准,国门形象得到显著提升。国际交通联系能力大幅提升,“一市两场”国际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加快建设空港集疏运体系,提高空港陆侧交通运行效率,支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空港城建设。
——区域协同高效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际铁路畅通便捷,高速公路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副中心“桥头堡”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一核两翼”交通联系方便快捷。区域交通一体化、公交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构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基本实现市域内1小时快速交通服务全覆盖,有力支撑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
——服务首都高水平,“四个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以首都发展为统领,重大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取得新突破,交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攀升;交通文明礼让、信用出行、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交通出行品质和效率不断改善,市民对交通出行满意度不断提升。
——行业发展高质量,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交通出行结构、运输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的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全方式全时程“一站式”出行服务基本完善;加强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面向所有出行者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交通服务取得新进展;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交通产业持续壮大,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
——综合治理高效能,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交通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市场治理规则、规范、标准进一步完善,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基本构建,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平安交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交通事故伤亡率显著下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国际连接高标准、区域协同高效率、服务首都高水平、行业发展高质量、综合治理高效能”等五个方面共设置22项规划指标,其中3项为约束性指标,19项为预期性指标。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融合发展
以高质量网络化运营服务为目标,坚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提升并重,着力完善线网层级,构建“四网融合”的快线通勤网络,扩大1小时通勤圈;着力突破技术标准障碍,提升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融合度,实现“一套体系、一网运营、一票通行、一站安检”;着力突破线网瓶颈,强化网络整体运输效能,推动全网资源共享、高质量网络化运营和降本增效;着力强化轨道线网与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市民出行及由此延伸的增值服务之间的融合,健全“轨道+土地”模式,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
1.全面实施轨道建设规划,推进多层级轨道网络建设
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落实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以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推进跨区域重大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建设,支撑城市副中心和“一市两场”地区发展,提升同城化效应。构建方便快捷的首都市郊铁路体系,编制出台市郊铁路线网规划与五年建设行动计划。推进铁路客货运外环线建设和大型铁路编组站外迁,为开行市郊铁路创造有利条件;立足保障服务本地的城市物资供应配送,推动部分铁路货运场站扩能改造及设施升级。到2025年,市郊铁路运营里程力争达到600公里。
中心城区加密完善线网。全面完成北京市第二期(及第二期调整)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启动实施第三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加密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十四五”时期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公里,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力争达到约1600公里。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