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70万辆

山东省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到7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新能源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

山东: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70万辆

近日,山东省经信委印发《山东省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25年)》通知指出,规划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品种更加丰富,生产规模和质量档次显著提升,动力电池及控制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到5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到7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新能源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

以下为规划原文:

山东省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8-2025年)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与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社会资源的顺畅流通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关系到就业稳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关于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工信部联装〔2017〕 53号),加快推动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汽车产业强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汽车产业发展成绩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汽车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整车研发能力水平明显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逐步增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际化步伐逐步加快,企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

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全省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现已形成乘用车、商用车、汽车零部件等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竞争力较强的完整产业体系,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400余家,201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894亿元,同比增长10.7%。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福祉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省生产汽车整车205.68万辆,同比增长7.38%,占全国市场的8.23%,其中乘用车产量109.04万辆,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39.94%提高到53%。重型载货汽车是我省优势产品,2017年生产29.58万辆,超过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专用车生产企业230多家,2017年生产专用车47万辆,居全国首位,油田作业车、机场专用车、环卫车、清障车、消防车、水泥搅拌车等重点产品具有较大优势。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2017年,全省生产新能源汽车14.12万辆,同比增长22.73%,占全国产量的18%,其中,新能源客车2.03万辆,增长9.6%;新能源乘用车11.3万辆,增长24.04%,山东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大省。在产销规模扩大的同时,山东也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大省,2017年全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5.89万辆,占当年新增及更新汽车总量的2.82%。截至2017年底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4.6万辆,约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十分之一,位居全国前列。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2.17万个。

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7年底,全省拥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近1200家,各类商用车省内综合配套率达到85%以上,乘用车达到70%。发动机、自动变速器总成、燃油电喷系统、冷却散热系统、驱动桥总成、制动系统总成、车用滤清器、钢板弹簧等零部件在全国占有重要市场,前置前驱8档自动变速器(8AT)、全铝车身等自主创新项目实现了重大突破。济南二机床集团的大型高效柔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用户涵盖美国通用、福特等知名企业和国内大多数汽车制造厂。世界轮胎75强中,山东企业16家,豪迈集团轮胎模具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0%,位居世界第一。

研发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省汽车工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行业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研发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省汽车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4家。全行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75万名,占员工总数的5%,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平均为1.25%,部分骨干企业超过3%。2000年以来,全省汽车行业共有4项产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山东盛瑞传动开发的国内首款前置前驱8档汽车自动变速器,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但是,山东汽车产业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端乘用车品种少比重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现代新兴技术应用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重中轻型载货汽车主导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乘用车占比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新旧动能转换缓慢、高端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弱、国际化品牌短缺、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等,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矛盾。

(二)汽车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汽车产品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网联的方向快速发展,正从交通工具向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乘员、车辆、货物、运营平台与基础设施等逐步实现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产品制造周期显著缩短,制造效率大幅提升,产品差异化、个性化趋势显著,定制化生产模式逐步形成。随着更多新兴科技企业进入汽车行业,产业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被赋予新的内涵,传统汽车与新兴产业竞合交融发展,汽车生态体系面临重塑挑战。经济发展引发的巨大物流,在充分释放清洁与安全驾乘、便捷出行、休闲旅游等需求的同时,形成了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大数据技术通过互联网社交圈引导消费的作用日益增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增强技术创新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供给,积极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参与共享经济建设,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省汽车产业的迫切需求。

(三)山东汽车产业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优势。

山东省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潜力巨大、层次丰富的消费市场需求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增长空间。近年来,山东汽车产量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新增或更换汽车产品成为改善出行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刚性需求,为打造汽车强省创造了有利基础和条件。截至2017年底,山东省千人汽车保有量约为190辆(欧洲为600辆),从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工业化的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应至少接近或达到欧洲一半水平,汽车消费市场增量空间十分巨大。此外,面向消费者差异化、多元化需求的后市场向多维度创新发展,汽车售后维修保养、金融信贷保险、二手车交易、汽车文化等后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省汽车行业新旧动能转换。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节能汽车为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和集群化发展,推动汽车产业跨界融合,提高产品品质,争创世界品牌,向高质高效转变,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汽车强省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