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70万辆(2)
(二)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政产学研用联合,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节能汽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发展的新思路,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发展。
2.协同发展,融合共进。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汽车产业生态,推动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汽车由单纯交通工具向智能化生产生活载体转变。
3.企业为本,市场主导。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需求为引领,突出主体,激发活力,自主发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4.质效双升,绿色发展。以高质高效为出发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未来汽车生产制造、消费需求与结构升级的机遇,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大力提高全省汽车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5.开放合作,竞合共赢。坚持国际化发展,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国际产业合作新模式,推动开展技术、产品、模式、金融、物流、贸易等全方位合作,鼓励优势企业统筹利用两种资源,加快融入全球市场。
(三)规划目标。
1.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2年,全省汽车整车生产规模达到27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中高档乘用车和车用发动机及自动变速器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省汽车整车生产规模达到300万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元。
2.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着力开发生产新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乘用车,加快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实现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接续转换。到2022年,产业发展新动能初步形成,全省乘用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达到65%左右,新能源乘用车占乘用车产量比例达25%以上。到2025年,乘用车占汽车总产量比例达到70%左右,新能源乘用车占乘用车产量比例进一步提升。
3.新能源汽车更具优势。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品种更加丰富,生产规模和质量档次显著提升,动力电池及控制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到5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到7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新能源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
4.集群效应更加突出。到2022年,形成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千亿级整车生产基地,聊城、济宁、日照3个500亿级汽车产业基地,淄博、临沂、威海、滨州4个百亿级汽车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4大整车基地突破2000亿元,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基地,集群效应更加突出。
5.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加快突破一批汽车关键技术。到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明显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在乘用车、商用车以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6.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到2022年,全省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国内领先。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6升/百公里、节能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降到4.0升/百公里以下;2025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升/百公里,重型汽车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集成能力。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地区集聚,强化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提高平台支撑服务水平,提升我省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创新体系。
抓住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企业现代化研发平台,推动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形成体系化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资源,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开发应用力度,积极支持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等汽车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引导作用,推动汽车产业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高端和优势企业聚集,鼓励省内资本收购、控股、参股国内外高端技术公司,加快技术引进、吸收,迅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突破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集成创新资源,协同开展整车及底盘性能匹配优化技术研究,攻关整车及零部件系统集成、动力总成、轻量化、先进汽车电子、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增加基础共性技术及其制成品的有效供给。2022年各类整车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前沿核心技术。按照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确定的近、中、远期目标,加快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步伐,支持燃料电池、电机驱动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和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自动驾驶系统、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支持汽车共享、智能交通等关联技术的融合应用。2022年,建成一批发动机电控装置、锂离子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整车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3-5家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初具国际竞争力的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025年,创新中心高效服务产业发展,形成5-10家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
3.强化创新平台。
支持建设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和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充分发挥重汽集团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势, 提高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持续引领国内重型汽车技术发展方向,为全省载货汽车研发检测和技术攻关提供支撑。支持山东泰利先进制造研究院以虚拟现实和3D打印等技术研发服务为基础,围绕汽车车身及零部件轻量化新材料、成形装备技术进行协同开发,辐射带动青烟威区域汽车轻量化新材料及产品发展。支持舒驰客车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建立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轻量化等技术攻关。支持潍柴集团加快建设燃料电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挥我省现有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整车集成技术、产品基础,加快突破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先发优势。依托中通客车、五征集团等企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关键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省新能源汽车、客车、载货汽车等产品进一步确立优势。依托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潍柴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盛瑞传动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将车用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打造成为山东汽车工业的金字招牌。
(二)突破重点领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严格控制新增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大力发展汽车先进技术,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梯次合理的产业格局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1.新能源汽车。
以纯电驱动、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主攻方向,采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引进技术、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新能源汽车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型中高档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以及载货、环卫、医疗、园林等行业专用车。支持企业在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应用。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机电耦合装置、增程式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动力电池升级工程,支持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升级换代。2022年,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00Wh/kg以上,2025年达到350Wh/kg。
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扩大私人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居民区和办公场所、公交物流等专用场站充电为主,城市公共充电为辅,城际间快速充电为补充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形成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支持企业探索发展新型充电模式,为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创造必备的基础条件。
抢抓燃料电池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在膜电极、发动机、碳纤维储氢罐材料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鼓励和支持燃料电池骨干企业在电堆、储氢技术、系统集成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尽快实现新突破。积极谋划加氢站布局,逐步扩大和完善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和推广使用,在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2.智能网联汽车。
围绕核心技术环节,加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和支持汽车整车及相关企业协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建设基于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与北斗高精度定位兼容的智能网联系统,重点突破传感器、控制芯片、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瓶颈,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网络汽车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智能网络汽车大数据交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试点和示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监控、评价平台,逐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网络、智能电网及智慧城市的协同机制,探索多领域联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模式。
3.节能汽车。
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持续突破节能汽车关键技术瓶颈,为消费者提供清洁、经济、安全、实惠的汽车产品。积极推动先进燃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替代燃料汽车的研发,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型发动机系统、高效自动变速器、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低风阻车身和电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匹配技术、尾气排放处理装置等关键技术。积极落实碳积分交易制度,加大节能环保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引导和鼓励轻量化、小型化汽车消费。严格执行成品油标准升级要求,以清洁、优质油品保障市场需求。
(三)加快结构调整,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1.优化产品结构。
加快乘用车、商用车产品升级步伐,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降低产品能耗,提升产品档次。
乘用车。支持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加快研发生产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中高档轿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和多用途汽车(MPV),引导龙头骨干燃油汽车生产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
商用车。客车,加强客车专用底盘和智能底盘系统、底盘匹配技术研究,提高车辆安全性、舒适性和稳定性,重点发展适应高速公路的大中型豪华客车、高档旅游客车、BRT城市快速公交车、专用校车、房车、城乡公共交通用车。加快构建燃油客车、纯电动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燃料电池客车四大平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AMT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燃料电池、新型双电机驱动系统等技术,实现消化再创新,全面提升我省客车市场竞争力。载货汽车,推动载货汽车产品升级,加快发展低排放、达到国Ⅴ、国Ⅵ排放标准的中高档重型和轻型载货汽车。积极开发应用空气悬架、盘式制动器、车身总成、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先进总成,掌握整车匹配技术、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装置、轻量化车身等关键技术,提高车辆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和节能性。专用车,围绕市场需求,引导专用车企业采用先进工艺装备,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质量水平,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及轻量化产品转变,重点发展环卫、邮政、医疗、油田、通讯、机场、消防、国防等方面专用车,加快形成系列化产品体系。
关键零部件。着力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和水平,增强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达到国Ⅴ、国Ⅵ排放标准的节能型发动机,以及活塞、曲轴、燃油喷射系统、喷油器、涡轮增压器、电控装置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动机零部件;离合器、传动轴,变速器总成、驱动桥、空气悬架、方向机等传动系统、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空调、空调压缩机、座椅、内饰、仪表板总成、安全气囊及其控制模块、铝合金、镁合金轮毂以及适合轻量化车身使用的材料、型材和链接件等车身附件及安全系统部件;控制系统、车身电子部件、ABS/ASR、ESP、EPS、OBD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利用新材料、轻量化设计等新技术,提升汽车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