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70万辆(3)
2.推动集群化发展。
壮大4个千亿级整车生产基地。济南基地,以新型高性能重型载货汽车、中高档乘用车、新能源客车为重点,打造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型汽车产业园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培育临港汽车零部件基地、济南经济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基地,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形成“两园两基地”的产业布局。建设“中国重汽小镇”,发展高端智能化载货汽车。建设山东氢能动力汽车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到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青岛基地,以高端乘用车、新能源乘用车和专用车为重点,推进黄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区、即墨青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莱西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聚区四个汽车产业集聚区以及高新区、胶州、平度三个新能源专用车制造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实现集群发展。到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2025年达到2500亿元。烟台基地,以高端乘用车和新能源客车为重点,推动企业转型发展。鼓励上汽通用东岳汽车基地生产高端乘用车产品,加快提升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和研发制造水平,推动企业向新能源汽车方向扩展。支持莱阳舒驰客车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积极开发高端新能源客车和纯电动物流车,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到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收入达到2200亿元,2025年达到2500亿元。潍坊基地,以重中型卡车、轻型客车为重点,巩固提高轻卡、专用车以及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现有生产优势,完善汽车制造产业链条,重点打造福田诸城汽车工业园、高新区汽车园、寿光凯马汽车工业园、潍柴新能源动力产业园四大产业聚集区,推动整车与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技术水平同步提高,形成从主要零部件本地配套到整车生产的较为完善的汽车制造产业链。加快开发生产燃料电池,引领全省燃料电池产业实现突破。到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2025年达到2500亿元。
鼓励各市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补充、完善、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本地配套能力,打造产品性能优越、配套能力强、品种多元化、技术与国际全面接轨的生产基地,成为山东汽车工业的发展主体。
建设3个五百亿级产业基地。聊城基地,以新能源客车、中高档客车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国际知名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进一步发挥中轻型货车生产优势,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加大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生产和示范应用力度,助推我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济宁基地,发挥专用车产业优势,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水平,向高附加值和“专精特新优”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等关键汽车零部件,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引导货车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推动产业做优做强。日照基地,立足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优势,提高产业链整体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上下游配套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中轻型载货汽车,引进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整车制造和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鼓励各市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吸引国内外相关零部件制造、物流企业到周边投资建厂,逐步放大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收入较2017年增长1倍以上,为全省工业发展提供动力。
培育4个百亿级产业基地。淄博基地,以新能源乘用车、中轻型载货汽车为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用电机,扩大生产规模,形成零部件加工与整车制造相呼应的产业格局。发挥燃料电池离子膜技术基础和生产优势,支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加快发展燃料电池产业。临沂基地,依托现有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技术基础,加大整车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发挥零部件生产和商贸流通优势,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建立健全汽车制造产业链,打造省内汽车产业新增长极。威海基地,提高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规模,丰富扩大专用车品种和功能,大力发展曲轴、连杆、制动系统等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提升产业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滨州基地,以汽车轻量化和产业链建设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发展高档活塞、铝合金轮毂、发动机缸体缸盖、车用动力电池等零部件,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配套产业基地。
鼓励各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抓住优势领域重点突破,打造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产品特色鲜明的汽车产业基地,推动产品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为全省汽车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四)跨界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推动汽车与信息、通信、能源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圈,实现优势互补、研发协同和成果共享,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
1.大力推进智能制造。
加快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智慧工厂建设,引导汽车产业在研发生产、企业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产品生命周期等全过程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通过与原材料供应、整车制造生产、汽车销售服务的交互融合,实现大批量、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支持车辆生产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带动零部件配套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同步提高。发挥我省在汽车自动冲压生产线、车身焊接机器人等方面的产业优势,重点攻关汽车专用制造装备、工艺、软件等关键技术,突破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提升瓶颈,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充分发挥省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建立和完善智能制造评价体系,为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到2022年,全省汽车企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2025年,骨干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转型,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拓展后市场服务。
引导汽车企业与信息技术行业密切联合,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展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挖掘工作,创新引导消费者出行和服务模式,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发展,打造集交通物流、共享出行、用户交互、信息利用等要素于一体的网状生态圈。鼓励优势汽车企业发展汽车金融业务,联合其它金融机构共同打造立足于汽车主业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开展二手车交易、维修保养、汽车租赁、汽车文化等后市场服务,带动社会物流、电子商务、房车营地、汽车运动及服饰等其它相关服务业同步发展。未来十年,汽车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3.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
在园区设计建设、产品研发制造、商品使用和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采用汽车产品生态设计和评价标准,将汽车产业打造成为全省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标杆。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支持汽车制造装备绿色改造,推进汽车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生产企业在设计生产阶段应采取环境友好设计方案,确保产品具有良好可拆解、可回收性。持续推进汽车零部件,特别是各大关键总成的再制造,不断调整扩大范围,提高汽车及零部件回收利用效率。严格落实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政策规定,推进动力电池梯级利用。
(五)落实质量强省战略,提升品牌价值。
把质量和品牌建设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严控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影响力,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汽车产业市场竞争力。
1.提升产品质量。
以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为突破口,以提高可靠性、降低汽车故障率和稳定达标排放为目标,加强技术研发、质量保证、营销服务能力建设,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对汽车质量的动态评价和后续改进,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严格执行汽车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督管理,认真落实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健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
2.推动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品牌意识,全面提高山东汽车的国内外综合影响力。鼓励企业利用国际产业合作、国内外重大活动等机会推广山东汽车品牌。发挥“好品山东”平台优势,助推省内名牌企业及产品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大力提升本省汽车产业园区品牌形象和产业吸引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企业深度改革,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多种模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民营资本、新兴科技企业等依法合规进入汽车领域。
3.培育龙头企业。
瞄准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扩大规模,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领军企业。提升特色汽车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和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成长壮大。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汽车产业布局,开展战略性合作、重组整合、企业并购等国际化业务。鼓励跨产业实施资本、技术、产能、品牌合作,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做大做强。
到2022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3000亿元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集团1家,过千亿元企业2家,过500亿元企业3家,过百亿元企业10家左右;我省骨干汽车企业的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5%左右,新车平均故障率比2017年下降30%,形成3-5个世界知名汽车及零部件品牌。2025年,大型企业集团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骨干汽车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6%左右,新车平均故障率达到国际一线品牌同等水平,2-5个山东汽车及零部件品牌产销量进入世界同类产品前十。
(六)深化开放合作,提高核心竞争力。
把开放合作作为我省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抓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好“引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打造共建共享、互促互赢的合作局面。
1.加大“引进来”力度。
全面提高国际、国内合作水平,推动合资合作品牌与省内品牌共同发展。支持以整车企业为龙头,协同上下游企业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汽车产业园区,形成科学联动的产业集群,加快引进填补我省汽车产业链空白和为整车企业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制造和关键技术研发企业入驻。鼓励利用外资及引进相关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强与国外企业的战略合作,全面提高合作水平,为我省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2.加快“走出去”步伐。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机遇,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鼓励优势企业加大出口贸易力度,积极寻求投资、技术、管理等方面合作,由产品输出向服务、技术、标准输出模式转变。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优势资源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合作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加大对发达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标准、认证和检验监管等制度研究,破解国际贸易壁垒,推动我省汽车产品与国内、国际工程项目结伴输出。到2022年,我省拥有的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市场影响力明显提高,实现向发达国家市场的批量出口;2025年,我省拥有的中国品牌汽车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国际产业布局取得实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要结合本地实际,立足产业基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汽车产业做优质量,做大规模,做强特色。要积极研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确保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协同配合,统筹协调汽车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形成发展合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部署,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关系全省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大局和产业竞争力的汽车项目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库给予支持。鼓励各市重点加强中高档乘用车升级改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商用车技术升级、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等项目建设。支持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汽车全产业链智能化水平提高。省级各类基金和专项资金对汽车产业重大投资项目、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给予积极支持。
(三)强化人才支撑。探索建立汽车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强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队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培养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支持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订单式、专业化教育,大力培养汽车产业发展所需高级技工。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迅速壮大人才队伍,为我省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功能,为政府和行业提供双向服务。省汽车行业协会、汽车工程学会等行业组织应加强数据统计、调研分析、成果评价、技术指导、标准培训等能力建设,提高为汽车产业发展服务的水平。鼓励相关行业组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协调组建行业交流及跨界协作平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培养汽车科技人才。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我爱电车网微信](http://www.itdcw.com/uploads/allimg/150421/1_1632356541.jpg)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