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比亚迪们的下一个十年:中国开始引领全球锂电池产业链(3)
除基本实现自给之外,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部分锂电材料也实现了批量出口。
▼ 国内锂电材料已经实现了批量出口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 中游:国产锂电设备商快速崛起
虽然日韩在锂电池行业发展较早,在生产设备上拥有一定优势,但随着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企业的快速突破,目前整个锂电池产业链设备也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
以先导智能为例,目前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锂电池整线生产设备。
▼ 先导智能拥有较为完善的锂电池整线设备
数据来源:先导智能公司公告,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同时,先导智能还与松下、LG化学、特斯拉等海外知名电池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
▼ 先导智能锂电池设备收入快速增长
备注:2017年公司收购了泰坦新动力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 下游:宁德时代、比亚迪们的锐意进取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整车领域依然是中国产业链最薄弱的环节,但在应用技术快速进步的过程中,中国通常会以速度和“大胆”来实现超越。
比如在光伏领域,是中国将单晶炉从90公斤,扩大到450公斤以上,连续投料可以达到1吨,极大的降低了光伏成本。
在锂电池领域,正在发生同样的事情。
1)方形电池
锂电池最大规模的统一是18650型号圆柱电池的诞生,通过标准化的产品可以快速降低生产成本。但18650电池单体太小,从而导致封装十分困难,特斯拉同样苦恼如此,从而推进了单体更大的21700电池。
而中国锂电池企业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在内则选择直接生产大单体方形锂电池,快速降低封装难度的同时,还能够降低电池热管理的难度。
2)宁德时代:CTP技术
宁德时代的CTP技术于2019年9月亮相法兰克车展,与传统的电芯-模组-PACK的生产模式不同的是,CTP技术省去了电池模组组装环节,整体电池包体积利用效率提升15%-20%,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40%,同时电池包能量密度达到200wh/kg。
▼ 宁德时代CTP技术
数据来源:网易汽车、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3)比亚迪:超级磷酸铁锂
比亚迪的超级磷酸铁锂电池将锂电池单体进一步做大,并且减少模组环节来进一步提高体积能量密度。预计2020年,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有望降低到0.5-0.6元,从而进一步降低电动车成本。
04
中国拥有未来的原因之二
无可比拟的成本控制优势
凭借着全球最大的锂电池产业链和生产优势,在过去9年中,中国成功地将全球锂电池价格成本压低了9成。
据12月3日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最新发布的锂离子电池组价格调研报告显示:
今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组的平均价格为156美元/千瓦时,同比下降13%;较2010年则下降87%。
其中,今年中国市场锂电池组平均价格低至147美元/千瓦时,为全球最低。
报告认为,电动车销量上升、更低成本的正极材料的快速推广,正是电池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动力电池价格下行的压力下,相较日韩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仍旧表现出全球最强的制造成本控制能力。
从2018年各家企业的利润率情况来看:
LG化学电池事业部(Energy Solution,包括小型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营业利润率(Operating ProfitMargin)为3.2%;三星SDI电池事业部(Energy Solution,包括小型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营业利润率为5.7%;国内情况来看,比亚迪由于垂直整合的因素难以分拆动力电池的盈利情况,而宁德时代2018年营业利润率为14.08%,远高于三星SDI和LG化学。
▼ 宁德时代营业利润率高于LG化学和三星SDI
备注:CATL的Operating Profit Margin计算通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计算
数据来源:三星SDI官网,LG化学官网,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同时,从行业集中度来看,行业排名前十的出货量合计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71%提升到2019年上半年的88%——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计占比接近70%。
随着后续规模的持续扩张,龙头企业的成本控制的优势能力有望得到更为显著的突出,动力电池行业仍将保持强者恒强的局面,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代表的龙头将会在全球市场中掀起波澜。
更多行业价值资讯浏览、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爱电车网官方微信(xevcar)!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爱电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我爱电车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400-6197-660-2 邮箱:news@xev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