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组团”入华 若要求比肩“特斯拉”谁将获利

特斯拉被放入之后,诸强入主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成为不可逆趋势。政策的限制只能保正自主品牌的短暂生机,技术造血才是未来立足竞争的根本。

洋品牌“组团”入华 若要求比肩“特斯拉”谁将获利

    进入12月,意味着2014年已接近尾声。回顾今年的汽车圈,特斯拉高调入华之后带来的鲶鱼效应”,屡引眼球的同时引发甚嚣尘上的讨论。站在临时舞台上“秀”了近八个月,这个外来户收获不少。逐步享受各地政策优待无疑使其年关迎来“红利”,其在华业务的推进开始变得顺风顺水。

  在中国传统乘用车市场连续五年实现产销全球第一之后,两千万辆/年的产销规模迅速将传统车市场催熟,“熟了”之后的市场引发诸多国外、合资和自主品牌车企在华上演“追逐赛”。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1-10月,尽管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599.88万辆,同比增长3.51%,但也只占乘用车总销量的37.8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2.28个百分点。而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销量分别为334.17万辆、241.28万辆、203.75万辆、142.17万辆和59.61万辆,分别占乘用车总销量的21.06%、15.21%、12.84%、8.96%和3.76%。除了德系车在华销量稍微领先之外,其他外资品牌的销量差距并不大。 

  这意味着,各系别外资品牌在传统车销量竞争中进入白热状态。这样的产销状况,也逼迫各车企争相在饱和的乘用车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特斯拉式入华,让更多觊觎中国汽车市场的外资品牌嗅出了中国汽车产业正欲萌生的利润市场。

  特斯拉的“特权”

  作为高智能电动车的典型,特斯拉从美国硅谷跨越太平洋来到中国,尽管初来乍到稍有波折,但总体业务推进顺利。

  目前,特斯拉已经把展厅和服务中心扩展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并在杭州、厦门等二线城市逐步展开多层次业务。16个超级充电站进入全国7个城市,超过350个目的地充电桩分布在全国50个城市。其目标是,未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半径200公里范围服务中心覆盖。

  成绩背后,除了特斯拉本身战略布局收到成效之外,还有中国政府为其亮起的政策“绿灯”。

  从今年4月22日,第一批特斯拉正式交付8位中国用户到现在,特斯拉在华的进口量已经达到3500多辆。其中,据10月28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有400辆特斯拉已经申请到免费沪照。

  实际上,早在5月9日,特斯拉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负责人吴碧瑄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就透露,尽管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尚未宣布特斯拉Model S车型,已进入到“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但“上海市政府已经答应给我们这些条件”。 

  但时隔半年之后,当记者再次浏览上海市经信委官网,却仍未发现特斯拉Model S车型被列入补贴目录。上海市政府给出默许态度的同时,特斯拉作为一个“外来户”也得到和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几乎相同的福利。这些福利享受的时间,要先于很多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上海市给予的减免牌照费用优惠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