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或重蹈燃油车覆辙:国家队不进场 坐等合资(7)

尽管如此,德国也拒绝像邻居法国那样,给电动汽车的购买者每辆6300欧元补贴。德国政府相信,把政策性补贴用于科研端与市场服务端更有效率。 德国政

  尽管如此,德国也拒绝像邻居法国那样,给电动汽车的购买者每辆6300欧元补贴。德国政府相信,把政策性补贴用于科研端与市场服务端更有效率。

  德国政府认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应是包含车辆、智能交通以及智能电网的系统性方案。因此,它在确定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混动三条技术路径后,对电池、动力技术、轻型材料、ICT与基建、循环经济以及整车集成等七大方向进行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项目投资,使其与德国的高科技战略相辅相成。

  为此,德国成立锂电池创新联盟(LIB2015),联合巴斯夫(BASF)、博世(Bosch)、赢创工业(Evonik)、Li-Tec和大众等企业,以及高校和研究所在内共60家机构,计划在2015年做出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电池。

  在消费端,德国政府认为,消费者的行为选择是产品设计的一部分。根据德国移动与社会变化创新中心的研究,年轻人群倾向于分享车,而非拥有车;同时,消费者亦倾向更加灵活性的出行方式。对于车企而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大规模的公路试验,从而预测可能的出行模式和消费行为。

  因此,德国不补贴购车人,而是与车辆、能源、电力、销售等领域的企业共同出资,开发使用电动汽车的系统性产品。并在试用中,对产品进行优化,以提高社会对电动汽车的认可度。

  以“柏林与勃兰登堡”项目为例。它的一个主要参与者是德国铁路公司,因此,该项目从设计之初,就定下电动汽车与公共交通相结合的目标,并以此设计租车和充电业务。德国铁路公司发挥了自己擅长的IT系统能力,给消费者提供包括火车、地铁、公交与租车在内的产品组合。对于德国铁路来说,参与电动汽车项目,正好辅助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

  但是,德国车企面对的毕竟是全球市场。如果德国企业的产品只能在配套设施完好的环境下使用的话,那么到了没有像德国那样有一套涵盖车辆、交通与能源三部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国家,德国车企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汽车新势力 

  回到中国电动车市场。

  在大中城市。国有大车企表现一般,抓住机会的倒是草根品牌,比亚迪、众泰、康迪、奇瑞等。如果来到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风景又会不同。在这里,唱主角的是更加草根的低速电动车。

  何谓低速电动车?行业标准为“双80”以内,即续航里程小于80公里,最高时速小于80公里。这类车的外形、结构、性能与燃油汽车类似,由于使用低成本的铅酸电池,价格优势明显,普遍在2万-5万元以内。

  迄今,这类车仍然是上不了牌照的“黑户”,因为发放机动车牌照的公安部门不认为它们是“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