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动力电池格局渐成(6)

2)动力电池系统: 动力电池全球“3+1”格局趋于清晰。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成为电动汽车产业链景气的最大受益环节。由于产品跨越

2017-2018年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动力电池系统:

动力电池全球“3+1”格局趋于清晰。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成为电动汽车产业链景气的最大受益环节。由于产品跨越材料、电化学、化工、精密制造等不同领域的制造要求。

电池企业专注电芯,整车+电池企业负责联合设计和封装,整车实现最终总装上车,将成为主流供应链形式。

目前,动力电池的规模、产品、技术和资本优势已然明确形成,龙头格局基本形成。细分来看,第一梯队形成了“3+1”格局,主要为松下、LG、三星和宁德时代。

如今高端新能源周期的开启,将进一步助力高端供应链发展,而对“补贴周期”形成的低端供应链将带来巨大打击。

2017-2018年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17-2018年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国内动力电池格局渐成,龙头企业强者恒强。

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网合格证数据,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中包括宁德时代(26.1%)、比亚迪(15.5%)等在内的行业前五合计占据超过58%的市场份额。

除比亚迪为代表的垂直整合模式自供电池之外,其他动力电池供应商多是以多方合作或战略联盟模式协同发展,充分受益新能源整车供应链快速迭代而迅速崛起。

例如,宁德时代(CATL)凭借着技术导向与企业管理等核心竞争力,成功进入上汽、吉利、宝马等国内外一流整车企业的供应体系,进而发展成为国内第一大动力电池供应商。

产业链纵向联合,利益绑定协同发展。以CATL上游产业链为例,正极龙头杉杉股份、结构件龙头科达利等优秀供应商通过与其合作研发,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目前动力电池产业链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效仿这种模式并迎来快速放量的契机,例如,1)矿产原材料:华友钴业、天齐锂业主要专注于材料深加工,规划转型发展成为全球锂电新能源材料行业领导者,并已绑定北京当升、湖南杉杉科技、中信国安固利等国内主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厂商;2)正负极材料:杉杉股份是国内领先的锂电池全系列正极材料供应商,通过上下游战略联盟与ATL、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一流企业建立深度合作;3)隔膜领域:璞泰来所生产的涂覆隔膜、铝塑膜已成一定规模,成功绑定宁德时代、珠海光宇、天津力神、东莞锂威等优质锂电企业;4)电解液领域:天赐材料通过自身技术研发以及产业链扩张,已打造电解液产业生态闭环,配套客户覆盖比亚迪,国轩高科,CATL,力神,沃特玛等主要电池供应商。

高端新能源汽车放量,动力电池高需求。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需求量达到12.5GWh左右,我们预计2018年、2020年将分别超24GWh、68GWh,2018-2020年CAGR达76%。

其中,我们预计2018-2020年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单车带电量分别为45KWh、48KWh、50KWh;对应电池的需求分别为14GWh、34GWh、64GWh,CAGR达128%;而中低端新能源汽车电池需求CAGR为-17%。

2017-2018年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电池需求也将进入高端紧缺、低端过剩的实际供需失衡新局面。

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的总量角度来看,2018年开始,车型高端化带来中国市场48GWh电池总需求,对应58GWh龙头电池厂规划总产能,考虑实际扩产速度不会很快,BYD、时代上汽主要自供,CATL单独产能仅24GWh,高端供给明显吃紧。

与此同时,中国非龙头电池厂2018年规划总产能176GWh,又远远大于48GWh预期总需求,低端明显过剩。

核心上游材料需求强劲。

从细分材料的最新价格来看,以三元正极400元/kWh、负极材料45元/kWh、电解液48元/kWh、碳酸锂58元/kWh、钴类产品22元/kWh的均价来计算,并假定未来三年变化幅度不大。

我们估计2020年国内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碳酸锂、钴类产品等市场空间分别为255.3亿元、28.7亿元、30.6亿元、37.0亿元、14.0亿元,CAGR均达127.7%。

此外,湿法隔膜由于产能整体过剩,预期到2020年将目前的55元/kWh降至44元/kWh,其相应市场规模预计可达28.1亿元,CAGR为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