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动力电池格局渐成(7)

充电设备:从零到一,蓝海新机遇 1)车载充电机/充电桩 新能源充电设备蓝海,新机遇显现。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块按照配置地点以及是否与公共电网接触

2017-2018年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充电设备:从零到一,蓝海新机遇

1)车载充电机/充电桩

新能源充电设备蓝海,新机遇显现。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块按照配置地点以及是否与公共电网接触两个维度可以分为车载充电机、接触式充电和感应式充电。其中:

1)车载充电机随车配备,具有便携性高、成本低、兼容性强等特点,适合消费者私人使用;2)接触式充电系统,相当于新能源汽车的“加油站”,多为政府基础设施工程,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已初具规模;3)感应式充电,指不需要汽车同公共电网接触,常说的“无线充电”,在固定地点随停随充,但目前造价过高,适合各类商业地产或高端住宅配备。

行业空间广阔,龙头抢占细分市场。

目前国内分别针对三种充电模式进行布局的是得润电子、欣锐科技、合康新能以及万安科技。

1)得润电子:旗下子公司Meta车载充电机产品为世界领先水平,与宝马、保时捷、大众等国际品牌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在手订单量充足。

2)欣锐科技主要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车载电源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包括车载DC/DC变换器、车载充电机,与北汽新能源、长安、江淮等自主品牌建立了稳定合作。

3)合康新能:子公司武汉畅的已经在北京、武汉布局,截至2017年底,武汉已建成5000根充电桩。

4)万安科技参股Evatran之后投资于电磁感应充电技术,均胜电子也在积极研究无线充电系统商业化,弥补了国内电磁感应充电技术的空白,未来前景广阔。

充电桩+车载充电机,相辅相成。

根据我们预测,2018-2020年国内中低端新能源乘用车配套车载充电机市场规模基本保持不变,按中低端和中高端单车价值量1800元和3000元计算。

预计2018年、2020年国内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车配套车载充电机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9.2亿元、38.3亿元,三年CAGR为114.9%。此外,公共类充电桩建设、运营数量由2010年1,000个左右快速增长至2017年的21万个,复合增速高达111.8%。

根据国家发改委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中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目前慢充充电桩单价约为1万元,快充充电桩价格约为10万元,按照北京目前7:3的建造比例来计算,我国2020年充电桩行业规模大约为1,800亿元。

2017-2018年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高压继电器

未来汽车在高压模块的采购将大幅上升。由于新能源汽车主电路电压超过200V,客车会达到750V,远超传统内燃机汽车的12-48V电压。

所以传统燃油汽车通过发动机-发电机-微特电机的驱动方式将被全面颠覆。

未来在车辆的智能化需求下,高压模块的连接器、线束、继电器等将实现快速增长,并且中国企业正在真实加速实现这一细分产品的进口替代。

领头羊厚积薄发,宏发股份加速开拓新能源继电器市场。宏发股份专注继电器市场30余年,在技术研发、制造工艺、客户积累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继电器厂商。

国内新能源继电器大幅度依赖进口,除宏发股份外,其他厂商规模较小且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维修领域,新能源继电器细分行业宏发一家独大。

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单车价值翻倍,CAGR超110%。我们以中低端、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车继电器(高压+低压)配套单车价值2,000元、4,000元测算,则预测到2020年国内配套中低端新能源乘用车的车载低压继电器市场规模将依旧保持在8亿元左右,而配套于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车的车载高压直流继电器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将达到51.1亿元,2018-2020年CAGR为114.9%。

2017-2018年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热管理系统:细分领域龙头崛起

新能源热管理趋精密化,单车价值大幅提升。

热管理系统是从整车融合的角度考虑整车换热性能,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的系统。

相比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在动力来源、发动结构等方面与之存在较大差异。

除了涵盖传统车身空调系统,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机电控管理系统、减速器冷却系统等,涉及零部件包括控制部件(电子膨胀阀、水阀等)、换热部件(冷却板、冷却器、油冷器等)与驱动部件(电子水泵与油泵等)。